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柔弱者所以能勝剛強,在於弱者較容易「存活」下去,顯現柔弱面,使其更易於保存生機,這也便是所謂「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發展,原先的弱者會轉為強者,但變強以後,又可能趨於弱,如何使自己永不轉弱,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守弱」之道。

  守弱的要訣,老子主張謙下,虛懷若谷,永遠努力找出自已的弱點,便可以維持住「轉強」之勢。不讓剛強之氣顯出來,反而可以長久維持住內部的強韌。《行銷戰爭》一書的作者賴茲,對市場上擁有強勢的企業建議,要不斷自找麻煩去發現自己的弱點或缺點,這是強勢企業經營上最重要的法寶。

  天上最柔弱者為風,遇到薄紙阻礙,也會因而轉向,再小的縫隙也會屈身而過。但等到累積的力量成為颶風時,則拔樹倒屋,無堅不摧。只是颶風一旦從海上登陸,也便是它轉弱到消失的時候了。

  地上最柔弱者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擋,都可以改變其方向和形狀。在圓形容器中,水是圓形的,在方形容器中,水則又成為方形,似乎是最沒有自我主張的東西。但一朝積成洪水之勢時,則再巨大的岩石也都難擋其勢。

  然而一般弱勢之人,卻很難懂得這層道理。通常很少人能忍住弱勢,反而急著想要強大,以致常冒險亂闖、亂投機,因而惹來提前敗亡的命運。

  有的人在弱勢時,固然能堅忍不拔,但只要累積力量到達成功後,便又急於表現自己的氣勢,而忽略了強必轉弱的危機,以致難逃敗亡的命運。

  周王朝成立時,贏氏一族的命運便陷入了最悲慘的黑暗時代,但他們的子孫都能堅毅不拔地努力,加上新建的大本營地處偏僻,反而不會捲入中原各國的爭權奪利及晉楚兩國的南北大對抗中,因此更能夠累積實力,終能成為真正的大贏家。

  異人和呂不韋一党,在秦王室繼承權的爭奪戰中,原本也是最弱勢的。特別是異人身處危機四伏的趙國京城,但「生於憂患」的內張力,使他們比別人更需要奪權以求自保,才能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成了大贏家。

  即使秦始皇本人,早年的環境也是非常艱困的,但這些成長中的磨練,卻也是他成功的最大本錢。

  呂不韋成功後,奢侈驕縱,因而惹來殺身之禍。相反地,秦王政在奪得大權後,卻仍壓制自己原先的意念,採用李斯和尉繚的建議,使自己的運勢更進而往上成長,終能擊敗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只是愈大的成功,時常隱藏著更大的危機,也使秦始皇本人必須去面對一個更大、更危險的挑戰。

  ◎第二章 統一的弱點

  〖中央與地方間的距離,造成統治命令貫徹上的困難,尤其遙遠的齊、燕及荊楚,幾乎不可能貫徹法治主義,因此還是保持著半獨立的封建制度。〗

  §中央集權,成功中暗藏危機

  當秦國在雍岐一帶重行建國時,在組織結構上仍承續祖先蜚廉、惡來的傳統武風,一直維持著部落式的戰鬥團體組織。為強化各部落的機動性和獨立性,在統治管理上便相當鬆懈,全賴領導者的個人魁力以作整合。因此,建國以來其戰鬥力雖強,國力則一直未能作強有力發揮。只有像秦穆公般的英雄人物出現,秦國在國際舞臺上才有較高的表現,秦穆公去世後,便又停滯了下來。

  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是秦國文明發展的另一個高峰。他運用其父親秦獻公時代設計的地方基層組織——什伍制度,加上實行連坐法,使原本鬆散的部落組織,成為關係密切並可以相互監督的基層團體。十年後的第二次變法,更以郡縣制度使傳統的戰鬥部落集團正式解散,各部落的武裝部隊改由秦王室直接指揮,徹底達成中央集權的軍隊國家化。

  這不但是秦王室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經驗,也完全不同於數千年來華夏文明的傳統式平行政治組織,就算周公旦所創制的宗法和封建制度,在結構的嚴密上也無法和其相提並論。

  換句話說,商鞅的改革,是純理論邏輯推論下的設計,可以說是空前大膽的嘗試,全無前例可循。因此,秦孝公和商鞅在執行上是非常的小心謹慎。

  (有關其過程及細節,在拙著《秦公司興亡史》中有較完整描述,以供參考。)

  幸好秦國是移民式部落組織,本身沒有什麼包袱,思考上較為單純,加上武裝集團一向較服從指揮的傳統習性,使秦孝公和商鞅連續兩次「大地震」式的改革運動,尚無太多的阻力。

  作戰式部落集團一向便較富積極性和行動力,變法以後,所有軍士全歸中央統一管理,力量更為集中,所以自秦惠王、秦昭襄王起,一直到秦王政初年,秦國的聲勢一直迅速膨脹。

  配合這股力量,秦王室當局不停地發動更多更大規模的戰爭,不但使秦國的版圖跟著飛快成長,統治人員也迅速增加,加上各地方結構日益複雜化,於是中央集權式的統治效率開始遭到嚴重的挑戰。

  秦昭襄王時代,便曾在韓、趙兩國的新佔領區上試行郡縣制度,試圖和秦國本土建立同樣的管理模式。但到了呂不韋和秦王政期間,由於佔領區急速膨脹——特別是較遠的齊、燕、楚地,根本無暇作較有系統的規劃,只得暫時維持軍事佔領方式、未曾納入秦王室中央集權的體制中。

  統一六國的政治規劃,雖然一直控制在外籍政團手中,但真正指揮作戰的,仍大都是本土派的部落領袖,因此在完成征討後,負責鎮守新佔領區的,便是這些作戰軍團的將領。為了有效達成任務,他們也大多能和被征服國家的殘存政治勢力保持相當程度的合作態度,所以對各地區的情形反而能有較多實際的認識。

  如果依照周王朝的封建和宗法制度,有資格成為新佔領區統治者的,自然是這群軍事將領了。所以,雖然秦國本土已在外籍政團規劃下,取消氏族式的部落組織,改采官僚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但這些本土派的領袖們仍抱著希望,在統一後的新佔領區中,能夠依循傳統的華夏文明體制獲得封地,成為新皇朝的貴族。

  §新舊黨爭,暴露新政權問題

  秦王政稱帝,新皇朝成立後,以丞相王綰為首的本土派領袖,便向秦始皇提出建議:「我們剛剛併吞了各國,一統天下,版圖增大很多,尤其燕、齊、楚地相當遙遠,最好先設立諸侯王,以建立永久的統治根基,因此請立諸皇子為王,以有效統領新增加的版圖及各國族民。」

  但是,對主政的外籍政團而言,秦國的現行體制才是他們的理想,秦國有能力統一全中國,更是他們最為驕傲的成就。況且,傳統的封建制度,一直是他們最為摒棄、認為最不合理的現象,應該加以徹底的改革,如果又恢復封建體系,他們也很可能再度成為「無權階級」。因此,只有徹底維持現行的郡縣制度及官僚系統,才是他們的執政理念,也是他們投入熱情及生命的目標,對他們而言,封建制度早就該淘汰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