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三五


  孔子之告公西華,亦猶其告子貢。孔子只自謙未達其境,然固明示人以達此境之路。千里之行,起於腳下。若為之而厭,半路歇腳,則何以至。公西華乃曰:「正唯弟子不能學。」其意本欲說不能行千里,乃若說成了不能舉腳起步,不知孔子教人乃正在教人舉腳起步也。惟子貢所言,乃極為深通明白,學不厭即是智,教不倦即是仁。行達千里,亦只是不斷地在舉腳起步而已。

  孔子之言仁與智,亦有一條簡約平易,人人可以共由之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二)

  此章非孔子專以誨子路,亦乃可以誨人人者。每一人皆要能分別得自己的知與不知,莫誤認不知以為知。亦不當於己之不知處求,當從己之所知處求,如此自能從己之所知以漸達於己之所不知。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十一)

  此章把人事與鬼神,生與死,作一劃分。孔子只教人求知人生大道,如孝弟,如忠恕,此應盡人所可知,亦是盡人所能學。孔子不教人闖越此關,於宇宙鬼神己所不知處去求,是孔子言知,極簡約平易,可使人當下用力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歇焉。」(九)

  此鄙夫心有疑,故來問。孔子即以其所問之兩端、正反、前後等罄竭反問,及使此鄙夫轉以問變成為答。

  鄙夫自以其所知為答,而其所不知亦遂開悟生知。故孔子又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七)

  孔子之循循善誘,教人由所知以漸達於所不知之境。此為孔子言知之最簡約平易處。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六)

  天地萬物,一切莫近於己。己欲立,始知人亦欲立。己欲達,始知人亦欲達,知如何立己,即知如何立人。知如何達己,即知如何達人。己之欲之達,出於己心。能盡此心。即忠。推此心及人,即恕。此為孔子言仁之最簡約平易處。

  子曰:「仁達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七)

  人莫不各有一己,己莫不各有一心。此心無不欲己之能立能達。此心同,此欲同,即仁之體。此仁體即在己心中,故曰不遠,欲之斯至也。孔子言吾道一以貫之,即貫之以此耳。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即欲立欲達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達。五十而知天命,則是天人一體。學不厭,教不倦,盡在其中。忠恕之道亦至是而盡也。

  三、有關晚年著述部分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九)

  孔子以詩教,詩與樂有其緊密相聯不可分隔之關係。另文字特殊,詩之本身即涵有甚深之音樂情調。

  古詩三百,無不入樂,皆可歌唱。當孔子時,詩樂尚為一事。然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則樂必以詩為本,詩則以人之內心情志為本。有此情志乃有詩,有詩乃有歌。而詩與樂又必配於禮而行。孔門重詩教,亦重禮教,即在會通人心情志,以共達于中正和平之境。

  詩有雅頌之別。頌者,天子用之郊廟,形容其祖先之盛德,即以歌其成功。又有雅,用之廟廷。大雅所陳,其體近頌。遠自後稷古公,近至於文王受命,武王伐殷,西周史跡,詳於詩中之雅頌,尤過於西周之書。小雅所陳,則如飲宴賓客,賞勞群臣,遣使睦鄰,秉鉞專征,亦都屬政治上事。故大雅與頌為天子樂,小雅為諸侯之樂,風詩鄉樂則為大夫之樂。詩與禮與樂之三者,一體相關,乃西周以來治國平天下之大典章所系。至如當孔子時,三家者以雍徹,不僅大夫專政,驕僭越禮,亦因自西周之亡,典籍喪亂,故孔子有我觀周道,幽曆傷之之歎。吳季劄聘魯,請觀周樂,是西周以來所傳詩樂獨遺存于魯者較備。孔子周遊反魯,用世之心已淡,乃留情于古典籍之整理,而獨以正樂為首事。所謂雅頌各得其所者,非僅是留情音樂與詩歌。正樂即所以正禮,此乃當時政治上大綱節所在。孔子之意,務使詩教與禮教合一,私人修德與大群行道合一。其正樂,實有其甚深大之意義存在。

  孔子又曰: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八)

  正因詩禮樂三者本屬一事。孔子告伯魚,曰:

  「不學詩,無以言。」又曰:「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十七)蓋詩言志,而以溫柔敦厚為教。

  故不學時,樂於無可與人言。人群相處,心與心相通之道,當於詩中求之。知于心與心相通之道,乃始知人與人相接之禮。由此心與心相通、人與人相接之詩與禮,而最後達于人群之和敬相樂。孔子之道,不過於講求此心與心相通、人與人相接而共達於和敬相樂之一公。私人修身如此,人群相處,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如此。凡人道相處,一切制度文為之主要意義皆在此。孔子之教育重點亦由此發端,在此歸宿。惟孔門後輩弟子,如游夏之徒,則不免因此而益多致力用心於典籍文字中,乃獨于文學一科上建績。抑在孔子時,詩禮樂之三者,已不免漸趨於分崩離析之境。如三家以雍徹,此即樂與禮相離,樂不附於禮而自為發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