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九


  〔附錄〕:孔子年譜

  一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於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裡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裡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四歲 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五歲 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魯。

  六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演習禮儀。

  七歲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其子貴立,是為周景王。

  八歲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劄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其子裯(chóu)繼位,是為魯昭公。鄭人游於鄉校,議執政善否。然朋勸子產毀鄉校,子產不聽,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產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均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可見孔子對子產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一歲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魯昭公二年,孔子在魯。

  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為魯國所專藏,這是孔子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因齊君加重賦稅,濫取於民,而陳氏則採用施恩人民,收為己助的辦法,以弱公室。叔向認為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傳·昭公三年》)。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孔子在魯。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鄭國子產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為四軍,叔孫、孟孫各領一軍,季孫領二軍。當時軍、賦統一,分軍即分賦,所以當時稱此舉為「四分公室」(《左傳·昭公五年》)。

  十六歲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魯昭公六年,孔子在魯。

  三月,鄭國鑄刑書。「禮治」衰替,法治漸起。

  十七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此後不久,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一月,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歲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魯昭公八年。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世人稱為「長人」。

  十九歲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為妻。

  二十歲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

  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二十一歲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萬章下》)

  二十二歲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二十三歲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魯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魯。

  晉會諸侯于平丘,子產、子太叔相鄭伯以會。……

  及盟,子產爭承(爭取使鄭國少貢),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孔子認為「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左傳·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歲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魯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魯。

  春,季孫氏家臣南蒯(kuǎi)在費地叛,費人逐之,奔齊。

  二十五歲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魯。

  二十六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魯。

  二十七歲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魯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魯,在宴會上,他回答叔孫昭子之問,談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二十八歲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魯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魯。

  宋、衛、陳、鄭皆有火災。鄭國裨灶認為,如不

  祭天禳災,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子產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這種觀點對孔子重人道輕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二十九歲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

  孔子學琴于師襄子(一說此為魯昭公十七年事,今從《闕裡志》)。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于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繆(穆)然思焉,有所睪(怡)然高望而遠眺,曰:「丘殆得其為人矣。

  近黮(dán)而黑,頎然長,曠(《史記》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史記》「葉拱」作「再拜」)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孔子家語·辨樂解》)

  三十歲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魯昭公二十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