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
八四 |
|
第三十一章 孔子正名 子路搏虎 這年秋天,孔子由負函返衛。 衛國的君位終於還是由衛靈公的孫子輒繼承,這就是衛出公,也稱衛孝公。輒的父親蒯瞶在晉庇護下流亡在衛晉邊境。這時衛出公在位已經三年了,國內的政治形勢日趨安定,孔子在衛做官的弟子們紛紛邀請孔子返回衛國。孔子毫不猶豫地辭別了郢都,帶領一班弟子自楚返衛。 深秋季節,大地一片淒涼,枯草望風披靡,黃葉隨風飄落,為數不多的寒蟬在秋風中哀鳴。一天中午,孔子師徒來到一片樹林中休息,人吃乾糧,馬啃衰草。正午的陽光,透過稀疏的枝葉篩入林間空地,很有幾分暖意。午飯後,孔子斜倚在一棵古松下閉目養神,微風吹來了一棵乾枯的蓬草,在他身邊停住,刺疼了他的腳面。待孔子睜開微閉的眼睛,不等伸手去拿,蓬草又隨著一陣清風飄走了。它有時升到空中,有時貼著地面,穿行在林木之間,或滾動,或飄搖,飄飄停停,最後不見了,不知去向,不知何處安身。 孔子望著這飄去的蓬草,聽著梢頭寒蟬那淒厲的哀鳴,不覺感慨萬端。秋天過去便是寒冬,一年將盡。自己已經六十三歲,也到了暮秋之年。暮秋季節,農民已經收穫完畢,倉滿廩盈,而自己卻一無所獲,一事無成,將用什麼去送走這寒冬歲末,生命的終結呢?那棵遠去的蓬草仍在他眼前閃現,它沒有根,沒有家,隨風四處飄蕩,這又多麼像自己的形象與身世呀!蓬草總有歸宿,或爛成淤泥,或化為灰燼,然而自己的歸宿是什麼,又在哪裡呢?…… 一陣歡快的歌聲由遠而近打斷了孔子的遐思冥想。抬頭望去,一位駝背老人一手持竹竿,一手提口袋,哼著小曲,一樂三顛地朝這邊走來。他邊走邊用竹竿粘那枝頭上哀鳴的寒蟬,只要竹竿到處,便是一個,無一逃亡。老人將竹竿伸出去,收回來,那蟬便振著翅翼掙扎,嘎嘎地鳴叫著落入他的口袋。他粘得很准,很快,遠遠看去,仿佛是在不斷低頭拾取。駝背老人走近身邊,孔子驚異地讚歎說:「丈人粘蟬的技巧真高,莫非你掌握什麼訣竅嗎?」 駝背老人回答說:「每年五、六月間,我于林中取蟬,開始時,粘三隻飛兩隻,漸漸的粘三隻飛一隻,到後來便一隻也不再飛走,像從樹上取下往口袋口裡裝一樣。我的身體好比是樹株,我的手臂好比是枝葉,天地雖大,萬物眾多,但均與我無關,我的心目中只有蟬翼。如此而已。」 駝背老人講完,孔子像似總結,又像是在教育弟子們說: 「用心專一,能通於神。佝僂丈人大概是指此而言吧!」 說話間飛來了一群鴿子,落在他們身旁不遠的一塊空地上覓食。它們並不怕人,一邊叫,一邊瞪著機靈的小圓眼向這邊瞧,一邊「咕咕咕」地呼喚著。內中雜有一隻水鳥,比鴿子大,比鴨子小,呈黃褐色,身體笨拙,走起路來一搖三晃,總是小心翼翼地左顧右盼。孔子從未見過這種水鳥,便向駝背老人請教。駝背老人告訴孔子說:「此鳥名意怠,飛時由他鳥引路,棲時任他鳥脅迫,進不敢向前,退不敢落後,食不敢先嘗,常列群鳥之中,張網捕者,援弓射者,均不能傷害它。」 聽了駝背老人的介紹,孔子深受啟發,心想,禽鳥尚且知合群以團結,藏身以避害,更何況是人呢?回想十年來,自己帶領著幾十個弟子,顛沛流離,被圍于匡,伐樹于宋,被困于陳、蔡,都幾乎喪生,這與自己不知避害有關。自己曾讀過「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以避亂」的故事。重千金的是以利合,重赤子的是以天屬。以利合的,遇到窮患禍害必彼此相互拋棄,以天屬的遇到危難必相互營救。自己長期拋家舍業,別妻離子,流落在外,這難道是合「天屬」的嗎?然而本來「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自誇者易貶,功成者招忌,名高者受謗」,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常理,難道自己能夠逃脫嗎?——孔子思想的機器在飛旋著,充滿了矛盾與苦惱。 本來,孔子這次是要徑直返回衛都帝丘的,因受意怠鳥的啟迪,便派子路、高柴先到帝丘去探聽實際情況,看看衛出公與孔文子是怎樣的態度,是否容他回去從政,自己帶領弟子們到宋衛邊界的儀邑暫住,因為那裡風俗敦厚。 一天,公良孺駕著車來到一條大河邊,渡口處集聚著許多人,等候過河。忽然,有一隻九尾鳥從樹林中飛出,掠過河面,飛向遙遠的北方,消逝在藍天的盡頭。大家都翹首仰望著那遠去的飛鳥,很感驚詫,誰也不知道這只奇怪的九尾鳥叫什麼名字。有位中年漢子見孔子歲數大,行走乘車,跟隨他的一夥人都稱他為「夫子」,定是個有知識有學問的高貴人,便上前問道:「請問老丈,可知方才飛過的九尾鳥喚作何名?」 孔子回答說:「此乃鶬鴰也。」 漢子追問說:「老丈有何根據?」 孔子解釋說:「丘少時嘗聞河上艄公唱道:『鶬兮鴰兮,遂毛衰兮。一身九尾,誇美兮長兮。』此鳥生九尾,不是鶬鴰是什麼呢?」 圍聽的人個個點頭稱譽。 孔子師徒住在儀邑一家不太考究的客店裡。一天下午,店家來報,說有敝邑封人拜見孔子。封人是官名,大約是典守邊疆的官吏。孔子吩咐子貢出去招待。子貢來到客室,見封人正立在那兒恭候。經店家介紹,封人向子貢拱手說道:「某雖系風塵小吏,然素來仰慕君子賢人。凡經過敝邑之君子賢人,未曾不見,今聞聽孔夫子駕臨,特來拜見受教。」 子貢引封人進內室來見孔子。封人見了孔子一揖到地說:「某雖居下位,然頗留心天下時勢與君子賢人的蹤跡。某素慕夫子是久負天下盛名的聖人,遍訪列國,欲以『仁政』『德治』救萬民,可是奔走十年,大道終莫能行。夫子既然博學多能,當然通達事理。眼見到處枝節橫生,被困于匡、宋、陳、蔡等地,僥倖得脫伐樹、絕糧等危險,應該覺悟息肩,何必再東奔西跑呢?」 孔子說:「丘之道,來自古聖賢。居上位者,借著職權以化民,收效較易;然而世不用我,只好以口舌說法,以道啟民。丘之所以走遍天下,遊說諸侯,結交士大夫,旨在借語言傳古聖賢之道,以濟天下,至於個人功名富貴,丘視之若浮雲敝屣!」 封人再次施禮,十分恭敬地說道:「今日方知夫子乃救世真人,誓欲救民於水火。此非風塵末吏所能妄測高深的!」 封人說罷,依依告退。孔子命子貢代送到客店門外。店門外,封人感喟地對子貢等人說道:「諸位不必憂慮天下無賢君,世道昏暗日久,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故而周遊四方,甚不得志,只能以施政設教的木鐸,遍徇于道路,以收振聵發聾之功效,完成其素王之業績……」木鐸是銅質木舌的鈴,古代施行政教,傳佈命令時用它。也比喻宣揚教化的人。這裡用的是第二個意義。 孔文子的妻子是衛靈公的大女兒,蒯瞶的大姐。早在衛國獨掌大權。蒯瞶是因為湔雪宮闈奇恥大辱而出亡在外的,無論是從倫理上,還是從道義上,天下的輿論多支持蒯瞶。蒯瞶現在住在戚邑,與趙簡子的關係相當融洽,一旦借得晉兵回國奪取君位,孔文子將左右為難,既不能袒護妻侄而拒郎舅,也不便私通郎舅而逐妻侄。他反復想了許久,想起孔子是負天下重望的聖人,如果能請他回來同理朝政,一切問題便有所依靠了,而且孔子有許多賢弟子,可以做柱石,挑重擔,共治衛國,因而他便征得出公的同意,欲到楚國去迎回孔子師徒。不料恰在這時,子路、高柴求見。孔文子忙殷勤地接入客室,劈口問道:「為何不見孔夫子歸來?」 子路將實情告訴了孔文子,孔文子說:「正如久旱盼雨,圉醒裡夢裡都在盼望老友歸來,豈有不歡迎之理,明朝一定親駕車輿往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