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
六九 |
|
這田常孔子是熟悉的,早在二十年前他在齊國時,田常就與齊景公鬧獨立性,施惠於民,早有取齊侯而代之的念頭。對此,齊景公似乎有所察覺,所以當孔子回答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時,齊景公十分讚賞地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如今齊景公年老,晏嬰早死,黎鉏無能,田常羽毛豐滿,他適合齊景公的口味,以對外用兵為名擴大實力,擴大影響,控制軍權,以便進而奪取君位。孔子聞聽田常伐魯,焦慮不安,早把壽誕之喜拋到了九霄雲外,站起身來,背著雙手,在草地上踱來踱去。顏回看出了夫子的心思,問道:「夫子欲救魯嗎?」 孔子停住腳步說道:「知丘心者,回也!魯乃我父母之邦,廬墓在此,宗廟在此,田常伐魯,豈能坐視而不救?……」 司馬牛漲紅了臉,結結巴巴地說:「救魯?就憑我們這幾個人?……」 子路說:「衛靈公若肯借兵,由將率師往救之!」 孔子說:「吾欲屈節于田常,派一舌辯之士適齊,陳說利害,阻田常伐魯。」 弟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唯子貢堪當此任!」 孔子說:「是呀,當仁不讓于師,賜何不辛苦一趟呢?」 子貢堅決地表示說:「賜願往見田常!」 子貢辭別了夫子與眾同學,駕車來到齊都臨淄,請見田常。田常忙出府迎接,讓入客室,分賓主坐定。田常早料到了子貢的來意,八字眉豎了豎,搶先說道:「子貢先生不辭辛勞,遠道而來,莫非欲阻我伐魯嗎?」 子貢聞言,仰天哈哈大笑,只笑得田常吃驚不小,忙問道:「先生為何發笑?」 子貢拭了拭兩眼笑出的淚水說:「賜笑將軍危在旦夕,卻全然不知。如此以往,大事何成?」 田常見子貢說得蹊蹺,很感莫名其妙,忙湊上前去,躬身俯首問道:「先生何出此言,請明教我!」 子貢沉吟著說道:「賜隨孔夫子去魯多年,魯事與賜何干? 今長途跋涉,專為將軍運籌而來。」 「先生教誨之恩,常當永志不忘!」田常解除了戒心,微笑著,笑得兩眼都眯成了一道縫。 子貢說:「據賜愚見,收功于魯實難,伐吳圖功較易。」 田常問道:「何以見得?」 子貢回答說:「賜嘗聞,憂於內者宜攻強,憂於外者宜攻弱。將軍試想,如今齊對外用兵,內外何憂?」 田常脫口說道:「憂於內也!」 子貢說:「將軍所見,與賜盡同。將軍三次請封不成,乃大臣不聽令;長期以來,鮑、晏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將軍卻無寸功可言。君恩日疏,欲與權臣相爭,豈不以卵擊石,危在旦夕嗎?」 田常不勝感激地說:「先生所言極是,然而先遣部隊已至齊魯邊境,不可改道,為之奈何?」 子貢說:「將軍下令緩進,賜請救于吳,乞吳師伐齊以救魯,將軍豈不就可與吳交戰了嗎?」 田常對子貢的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子貢的誠心相助感激得可以性命相報,當夜設盛宴為子貢洗塵、餞別,以珠寶相贈,結為生死之交。 子貢晝夜兼行,車船俱乘,從臨淄來到吳都姑蘇,入朝見吳王,奏道:「王者不滅國,霸者無強敵,重鎮千鈞,加銖兩便見傾側移動。目下齊國將伐魯,一戰而勝,與吳爭霸,臣竊為大王擔憂!」 吳王問道:「既如是,將何如?」 子貢說:「宜速仗義救魯,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晉,此乃大王雄長天下之功業,豈容錯失良機!名為救魯,實困強齊,智者決無疑義。」 吳王說:「時勢實如子言,無奈吳常困越,宿仇未解;現勾踐養士教民,久有報吳之心。須待寡人先滅越,然後移兵伐齊以救魯。」 子貢奏道:「越國僻小不及魯,吳國新強盛于齊,而大王今欲舍齊伐越,齊豈不早滅魯而稱霸中原嗎?大王當以救弱存亡之仁義號召諸侯。若棄強齊而代弱越,不義不勇,何以顯名當世?臣聞勇者不畏難,仁者不欺弱,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今宜存越示天下以仁,伐齊救魯示天下以義,威霸晉國示天下以強。天下諸侯正愁無盟主,得聞大王鋤強救弱之威名必相率來朝。霸業告成,易如反掌耳。如若大王恐越乘隙報仇,臣請往見越君,令他出兵隨王伐齊,大王可令其充先鋒以立功。此乃借齊兵以削越勢,豈不上策!敢情大王明察。」 吳王盛讚子貢之計「乃絕妙上策」,當下殷勤接待,饋贈厚禮。子貢在吳不敢耽擱,辭別吳王從水道赴越,行至中途,舍舟登陸,雇車乘坐,徑到越都,在城外館舍安身。越王得報,親自駕車出城,到館舍迎候,請子貢上車,親自執鞭駕禦,抵達朝門下車,延請子貢入朝,用上賓之禮接待。賓主坐定,越王問道:「大夫辱臨蠻夷之邦,不知有何見教?」 子貢將吳欲伐齊救魯,擔心越乘虛而入,以及自己的主張等大略說了一遍。勾踐拱手說道:「孤因不度法,不量力,與吳為難,受困於會稽,痛入骨髓,日夜焦唇幹舌,苦思與吳接踵而死。今請大夫告以利害,使孤知所適從。」子貢回答說:「吳王為人猛暴不仁,臣下難堪,國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內變。伍子胥倚老忠諫,吳王深惡之;太宰嚭以嫉賢進讒,嬖幸當國,此乃上天假越以報吳之機。王若能發兵以激其伐齊之志,獻重寶取悅其心,卑辭聽命以尊奉,促成其出兵伐齊,堪稱『屈節以求達』之良謀。若然伐齊不勝,是越之福;若勝則必驕而移兵臨晉。賜將北行,請見晉君,出全國精銳迎敵。吳先與齊戰,精卒傷之必多,晉又用重兵迎擊,吳師必弱。王可攻其疲以報仇,事必有濟。」 勾踐作揖拜謝道:「寡人謹遵教言行事,決不背信!」 子貢臨別諄諄叮囑「以速為貴,遲恐生變,吳若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專與貴國為難,後果將不堪設想!……」勾踐唯唯答應,親送子貢出城,鄭重而別。 子貢仍回姑蘇,朝見吳王覆命道:「仰仗大王神威,臣往見勾踐,先揚大王德威,次曉以利害,說他出兵隨王伐齊。勾踐已應允,即日率兵來朝聽命。」 吳王大喜,盛讚慰勞了子貢一番,回宮設宴為子貢洗塵。 隔了五日,越王派大夫文種率領三千精兵來從征。文種向吳王行三拜九叩大禮,頓首奏道:「吾主得悉大王將率仁義之師伐齊救魯,盡出國內精銳三千,先遣臣統率來朝聽令。吾主現在守國,靜候王命以定行止。」 吳王問子貢道:「越王欲隨寡人出征,卿以為如何?」 子貢回答說:「越國盡出精銳以聽命,國內空虛,再命其君棄守從征,與義不合,當令其留守社稷為是。」 吳王接受了子貢的意見,謝絕勾踐從征。吳國的軍隊自從孫武子訓練以來,行伍整齊,軍令嚴肅,共有左、右、中三軍。春秋時的軍制,每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吳為大國,所以有三萬七千五百名兵卒。吳王命左右司馬王孫駱、鱒毅為左右兩軍元帥,伍子胥為中軍元帥,先于校場上檢閱操練,然後擇吉日出征。 伍子胥奏道:「伐齊師出無名,欲救魯,不如遣使至齊,為太子波求婚,且勸齊侯不必伐魯。齊侯年邁,國無良相,決不敢違逆大王之意,這樣便可不折一矢而解魯難,強似興師動眾。」 吳王問左右司馬道:「伐齊,婚齊,何為上策?」 王孫駱回答說:「婚齊為善,臣請至齊乞婚,並勸阻伐魯。若齊侯拒婚不納勸,然後合吳越之眾討伐,定然戰而勝之!」 子貢只望齊不伐魯,不望吳必伐齊,所以在一旁默默不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