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目睹現實,混沌一片,像滾滾黃河,泥沙翻騰;似烏雲彌漫的夜空,不辨星斗;如烏煙瘴氣的山巒,難分草木。他想到自己的先祖正考父曾連輔宋國三公,父親叔梁紇,偪陽之戰手托懸門;想到母親顏征在滴血的心,流淚的眼,粗若千年古松的雙手;想到了母親彌留之際的囑咐:「要成大器!」臨終時的祝願:「升,升……起,起……」可是如今自己已經三十歲了,正如俗話所說「人過三十天過午」,都幹了些什麼呢?整日忠心於小吏,耿耿於皮毛,似這樣下去,能「成大器」,做一個周公式的人物嗎?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傳說中的盤古那樣一斧子下去,劈開這個沌混的世界,讓涇渭分流呢?為什麼不能力挽狂瀾,讓文武周公之世再現呢?……這諸多問題像一釜沸湯在他胸中翻滾,似一團迷霧在他的眼前彌漫,弄得他心緒不寧,肝膽如煎。後來他曾說,君子遇到樂事不喜形於色,遇到憂事也不愁容滿面。如此涵養,談何容易! 一場暴雨過後,孔子帶上佩劍——「君子無劍不遊」,讓曾皙帶上弓箭,二人同去遊嶧山。他要飽吸雨後清新的空氣,讓山泉洗滌心靈上的污垢,領悟大自然的啟迪。 雨後的嶧山,蒼巒若黛,林木如洗;繁花爭豔,群卉鬥奇;鹿奔狐隱,雉走鶯飛。孔子帶著弓箭,並不射獵,來到山下,開始攀登。攀至峰頂,憑古松而遠眺,覽勝景而遐思…… 山頂一巨石,中間一凹坑,坑內積滿了雨水,清澈見底。孔子坐在石上休息,目睹坑內清水,頗有感觸。此水秉承大自然的聖靈,不雜一點塵滓,與江河濁流,斷然不同。可惜不似大海那樣浩瀚,經受不住暴日的蒸曬,不久就要乾涸,不復存在。水,只有併入江河湖海之中,才有巨大的力量,永恆的生命!自己多麼像這一小坑積水呀,雖清澈不染,但卻微薄,可憐!…… 喘息了一會,孔子帶領曾皙順山谷而下。東溪西穀,條條瀑流如練;腳下,山泉唱著歌,打著滾,歡騰奔流。沿流不時出現一兩個深潭,潭內遊魚清晰可辨。這清溪,這瀑流,這深潭,與山頂石坑積水一樣純淨,但卻遠非石坑積水所能比擬,這裡是力量的會合!……他們順溪流而下,直來至泗水河畔。汛期的泗水河不似春天,諸水匯流於此,濁浪咆哮,吼聲震耳。有幾處河堤被沖毀,洪水淹沒的莊田,吞噬了村舍……孔子佇立在河堤上興歎,思想感情宛如這奔騰的河水,瀉向遠方…… 下半生的路該怎樣走呢?一是苟安於現狀,像山頂石坑裡的積水,倒也人人誇清,卻無力量,無壽命。這條路他不肯再繼續走下去。二是像千溪萬流那樣匯入泗水,同流合污。憑自己的知識和才幹,走這條路將有可能成為澎湃浪濤中的最高峰,平步青雲,坐享榮華富貴。但他不願走,也不屑走。後來他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決不肯犧牲信念去圖個人的榮耀。三是泗水混濁,是因泥沙俱下,世態混濁是因君王雄心勃勃,爭霸天下;或安富尊榮,昏庸無能;或荒淫無恥,沉湎酒色。若積聚力量打倒昏君庸王,另立聖君明主,就可實現「仁政德治」,統一天下。面對這條路,他思想充滿了矛盾。此路並非斷不可行,湯伐桀、武伐紂,已有先例。但君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走這條路,是違反周禮的。後來,他曾諄諄地告誡弟子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越禮的路,他是連步也不敢舉的。四是做天上的雲霧,隨風飄蕩,永不變雨,永不落地,自然更不積成水坑,匯成河流。這就是做一個隱士,只管自己逍遙,不管世態如何。他鄙視這些人,曾斥長沮桀溺「鳥獸不可與同群」。因為走這條路,無法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不「成大器」,不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將無顏見先人於地下。五是另闢蹊徑,開創新路。他設想,封固泥沙,泗水便可以變清。挖溝鑿渠,讓所有清流彙聚一處,便可形成一個明淨的世界。於是他決心開創平民教育,擴大教育範圍,用「六藝」來培養「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賢臣,改變奸佞當道,朝納不振的社會現實,使國家達到「太平盛世」。 這次遊山玩水,孔子原打算野餐篝火,風寢露宿,在外多住幾日。不想離開嘈雜的曲阜城,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思路竟如此之敏捷,一團亂麻,很快地理出了頭緒。主意一定,他催曾皙快歸,明天就辭官築壇,設教講學。 第七章 杏壇育人 德降子路 這一夜,孔子沒有合眼,他決心扶正這搖搖欲墜的殿堂,改變這「禮崩樂壞」的現實。要修葺這將頹的大廈,就需要大量的棟、梁、檁、柱、椽,這些材料天上不會掉,只有辦教育來培養。這教育該如何辦法呢?於是他像一個織女,在編織七彩的長虹;像一個工匠,在繪製美麗的藍圖;像一個畫家,在渲染好看的色彩;像一個文學大師.在構思不朽的名著…… 眼前的教育,「學在官府」,只有極少數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公學裡的教師多迂腐不堪,難勝培養棟樑之材的重任。學生在學校裡比身份、比地位、比享受、比闊氣,整日鬥雞走狗,胡作非為,不思長進。雖說還有少數私塾,一些官吏告老還鄉後在設教講學,但所收的也多是閭裡較有身份人家的子弟,而絕大多數平民子弟卻被擯棄在學校大門之外,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這樣長此下去,怎麼能培養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人才呢?「禮崩樂壞」的局面何日能夠改變呢?他要辦的學校,將「有教無類」,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兼收並蓄。手續也很簡單,只要帶著一隻贄雉,象徵性地表示對老師的敬意,行過拜師之禮就可以了。 待一切想好之後,天已大亮了。孔子梳洗完畢,不待吃早點,就匆匆忙忙地去拜訪仲孫大夫。孔子要征得仲孫大夫的同意,取得他的支持,否則,辦學經費難以籌措。 如今的孔子,在曲阜、在魯國已經是有些影響的人物了,人們對他都有幾分尊敬,仲孫大夫跟他更有著特殊的感情。仲孫大夫很讚賞孔子的膽識,堅信憑他的學問和聲望,一定能辦好這所前所未有的學校,只是不同意他「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孔子說:「仲孫大夫一向支持丘汎愛眾,而親人』的主張,汎者,廣也,仁者愛人。要辦教育,若不廣收天下弟子,使其均享受教育之機會,何談『汎』字,『仁』又安在?任何主張,均宜見諸行動,付諸實踐,否則豈不成了巧言的佞者?」 仲孫氏雖為大夫,但無論知識或口才,都無法與孔子相匹敵,只好曲從。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人在道德和知識上的重大差異,是後天習染的結果,尤其是受教育的結果。譬如兩匹素練,它們的質地、色澤相差無幾,這好比是人的「性」,「性相近也」。染坊師傅分別將它們投入藍、紅兩個染缸,結果一匹變成了藍色,一匹變成了紅色。這好比是「習」,「習相遠也」。 談到貧富、貴賤,孔子說,這本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相互轉化的。無許由、務光不肯就君位,則無堯、舜的聲譽和尊貴。同是治理洪水,鯀被祝融殺死在羽郊,他的兒子禹卻名揚萬世。商賈出身的管仲佐齊桓公霸諸侯,牛倌百里奚相秦稱雄…… 仲孫大夫被孔子說得心悅誠服,連連點頭稱是,支持他辭官辦學,答應他聯合志同道合的貴族捐款資助,並奏明昭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