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二四


  康熙帝對督撫與部院堂官營求結納,分樹門戶,處理政務放棄原則的弊端深惡痛絕。如山西巡撫穆爾賽,貪酷至極,罪惡昭著。當康熙向大學士、九卿等詢問此人為官稱職與否,滿族大學士勒德洪等,竟不據實陳奏,企圖包庇。康熙帝震怒,將勒德洪等各降兩級,滿族九卿科爾坤等各降三級,穆爾賽擬絞、監候秋後處決。康熙還發現,「河工諸臣,一有沖決,但思獲利,遲至數年,徒費錢糧,河上毫無裨益」,他認為問題的根子在工部。他親自主持,經數年清查,終於查實了工部從尚書、侍郎以至分司官員,組成了一個大貪污集團。他分別給予懲處。康熙也從中進一步看到了察治部院大員的重要性。他對滿尚書、侍郎等說:「天下之民所倚依為生者守令也。守令之賢否系於藩(布政使)臬(按察史),藩臬之賢否系於督撫,督撫又視乎部院大臣而行。部院大臣所行果正,則外自督撫而下,至於守令,自為良吏矣。」

  所以康熙於四十二年正月,第四次南巡途經濟南,參觀趵突泉,書寫匾額「源清流潔」四字。他將「源清流潔」的思想用於吏治,把嚴格約束和考察高級官員作為吏治之第一要務是英明的。因為高級官吏身居要職,直接影響下級官吏,或帶出一批清廉賢吏,或養成一群庸劣、枉法之徒。他們還左右重大朝政,包括財政、人事、決策、立法等,決定著國家能否按正確制度行事,可謂事關重大。

  康熙帝十分重視察吏,並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與制度。康熙通過職能部門考察官員,仍使用明代的辦法:京察、大計和軍政等。京察就是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大計是考察外官,三年一次;軍政是考察武官,五年一次。到時由在京衙門三品以上堂官,地方督撫及提督、總兵自陳功過,吏部、都察院開列事實具奏候旨。其下屬官員分別由京堂、督撫、提督填注考核評語,選冊開送吏部、都察院。上述被考核官員,凡清廉自守者被薦舉任用,貪酷不謹慎者給予論劾,然後分別按級升賞、降革。康熙在利用這些舊制時不墨守成規,於大計、軍政之外,另行「兩年舉劾」制度,由軍政長官舉劾屬下功過,分別獎懲。因為京察間隔時間太長,康熙就傳諭各衙門堂官,對屬下隨時甄別、指參,以示勸懲。另外,康熙還主要通過親察與密奏,考核獎懲官員。

  親察,即皇帝親自接觸官員進行考察。在京各部院衙門官員中,「有虛糜俸祿懶惰不上衙者,有老疾孱弱不能任事者」,有逃避苦差裝假稱病者,正在學習中的庶吉士,也遽回本籍,至三年考核將近又來考試。針對這些情況,康熙提出建立註冊考核制度,規定部院官員因病因事不上衙門者,均需註冊,「以憑分別勤惰」。通過註冊,康熙帝掌握了官員的出勤情況。五十三年二月,翰林等官告假者達三分之二,康熙據此決定:「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教習進士,併科道官員,有告病回籍者,悉令休致」,解職回家。

  總督、巡撫及各省其他文武大吏離京赴任前,向皇帝陛辭,康熙有針對性地同他們研討問題,提出要求,做初步的考察。如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漕運總督徐旭齡陛辭,研究了禁陋規、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整理官吏隊伍等問題。康熙知道徐旭齡任山東巡撫居官清慎,鑒於前任漕運總督俱不稱職,所以將他升任此職,對他說:「源潔則流清。爾為大吏,務正己率屬,官吏自不為奸。」徐旭齡感激皇帝知遇之恩,提出一套禁陋規、節省支出的計劃。康熙表示贊成和支持。康熙還同即將赴任的廣東提督許貞研究緝捕廣東盜賊問題。許貞報告了自己緝捕盜賊的方案,康熙聽了十分滿意。地方官赴任之後,康熙仍不時召回接見,對地方情形和兵民生計問題當面諮詢。

  康熙帝還通過親閱題疏考察官員。如原任偏沅巡撫韓世琦,奉命採辦楠木,藉口四川酉陽土產楠木合適,請令四川督撫辦理;等將其改任四川巡撫時,又奏稱酉陽楠木因路途遙遠不便察看,請求行文湖廣督撫就近察看。康熙帝從中看出他「前後題疏,參差不合」,令吏部嚴加議處,將其革職。康熙帝親閱刑部秋審重囚檔案,發現九卿「閱視數月,其字句錯誤處並未看出一二」;刑部刊此檔案「先不詳審,殊屬不合」。此類文書關係人命,康熙認為一字一句的錯誤均不能容忍,所以令都察院「嚴察議處」。另外,凡專務逢迎、以謬言相奏、冗長浮泛之類的奏章,康熙帝都要一一指出,令其改正。

  康熙帝出巡時,都要親自考察官員。他執政期間,曾南巡蘇州、杭州,東巡盛京(瀋陽)、吉林,西巡寧夏、山陝,北巡塞外蒙古,他還經常巡視北京周圍地方,每次出巡各有視河、謁陵、狩獵等具體目的,但每次都把周覽民情、察訪吏治作為一貫的任務。八年二月,康熙帝巡行北京附近,發現通州知州歐陽世逢、州同李正傑,庸劣無才,副將唐文耀不嫻武事,將他們俱行革職,並追究直隸督撫不早行參奏的責任。

  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南巡,駐江蘇宿遷,發現漕運總督邵甘問題嚴重,將其撤職,令隨旗行走。

  二十八年正月初八至三月十九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返京第二天,便根據所掌握的情況,任免了一批高級官吏。出巡察吏與察訪民情相結合,往往能訪得實情,康熙帝曾深有體會地說:「凡居官賢否,惟輿論不爽。

  果其賢也,問之於民,民自極口頌之;如其不賢,問之於民,民必含糊應之。官之賢否,於此立辨。」

  康熙還通過親信密奏考察官員。康熙帝為了掌握真實情況,把密折視為特別耳目,親自審批。他認為密奏有約束官吏的作用:「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測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懼修省矣」。有些通過其他途徑難以查清的問題,經密奏得以弄清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