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一二


  康親王見信雖然很憤怒,但因武力征剿條件還不具備,只好于同年秋又派泉州知府張仲舉、興化知府卞永譽等再次去廈門談判,重申康熙八年的條件。這次及其後的和談,清廷為集中力量消滅吳三桂,寧願再次讓步,以換取沿海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但鄭經又得寸進尺提出新的要求,清朝當然不能同意。

  康熙注意招撫鄭經下屬官兵民眾的思想,被新任福建總督姚啟聖所認真貫徹,招撫工作很有成效,連臺灣來使傅為霖也被爭取,努力在鄭經內部聯絡內應。

  在整個平叛戰爭期間,清朝和鄭經先後進行過五次和談。清方不斷讓步,除世守臺灣、歲時納貢、通商貿易外,還承認鄭方可以「如朝鮮故事」,「不剃髮,不易服」,鄭方的要求完全得到了滿足。假如鄭氏不生枝節,東南沿海的和平本來可以立即實現,臺灣由鄭氏自主的局面也可繼續維持。但是,鄭經利用當時似乎有利於自己的局勢,經常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和條件,因此,仍未達成協議。

  康熙帝見招撫鄭氏沒有進展,便積極進行武力攻取臺灣的準備。他於十八年(1679)正月,恢復福建水師。同年四月擢用湖廣岳州水師總兵官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督,統轄全閩水師營務,以專職掌。後來,隨著「三藩」問題基本解決,吳三桂指日可滅,進取臺灣已提到康熙帝的日程上。這時的康熙皇帝已經比較老練成熟,絕不貿然從事,而是積極準備,捕捉有利戰機,再決定進取。

  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福建都督姚啟聖先後接到臺灣傅為霖、廖康方密稟,鄭經已經於二十年正月二十八病故,其長子監國鄭克(臧土)也於三十日被絞死,年僅十二歲的次子鄭克爽即延平王位。

  傅為霖在密信中指出:「主幼國虛,內亂必萌,內外交並,無不立潰,時乎時乎不可失也。」廖康方在信中要求:「賊勢內亂,機宜可乘,速懇發兵,救民於水火。」

  姚啟聖於五月十九日上疏要求:「會合水陸官兵,審機乘便直搗巢穴。」康熙於六月初七日與大學士等會議後,當即發佈諭旨:「鄭經既優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務期剿撫並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這時對鄭的剿撫並用實際上是「剿」占主導地位。這是康熙帝決定武力進取臺灣所發佈的進軍令。

  康熙帝對臺灣策略的轉變,在朝廷高級官員中引起不同的反響。水師提督萬正色上奏:「臺灣斷不可取」。朝廷高級官員中不少人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為理由,反對武力進剿臺灣。支持以武力進剿臺灣的有內閣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巡撫吳興祚等人。

  正確的決策需要有賢能的官員來執行。在康熙任命萬正色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前後,姚啟聖曾一再上疏保舉施琅擔任此職,但因施琅有長子施齊、族侄施亥在鄭方任職,而遭朝廷疑忌,所以遲遲未能任用。後來姚啟聖多方反復查核,證實施齊、施亥因為想擒鄭經獻廈門以報清朝,事情敗露被處死,兩家73口同時遇難。清廷從而解除了對施琅的懷疑。康熙於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任命施琅「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萬正色改為陸路提督」。反對武力征剿的大臣們不同意任用施琅,「以為不可遣,去必叛」。康熙帝則堅信:施琅不去,「臺灣斷不能定」,毅然力排眾議,作出正確抉擇,表現了超人的膽略。

  施琅於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初六日抵福建廈門巡視海事。他記取康熙三四年間進軍臺灣失利的教訓,為防止督、撫、提等官之間的彼此掣肘,極為重視專征大權,當月上疏皇上「督撫均有封疆重寄,臣職領水師,征剿事宜,理當獨任。」後來,經施琅再次爭取,康熙帝考慮到前方官員的意見分歧確實對出兵不利,便毅然授予施琅專征大權,其他官員做保障工作。

  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初一日,臺灣鄭氏得知康熙帝召見施琅,令其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消息,便立即開始備戰,派武平侯劉國軒率重兵出守澎湖。

  澎湖雖為臺灣的門戶,但鄭氏原來對澎湖設防一向不很重視。自從十月破獲傅為霖密通姚啟聖之案,見其往來密書有「澎湖無備,可速督兵前來,一鼓可得」之句,並探得施琅戰略重點也在於專征澎湖,這才對澎湖設防引起了重視。劉國軒到澎湖精心營造防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上旬,施琅接到康熙帝的進軍命令,將大隊舟師齊集銅山。十一日,隨征諸官誓師;十三日,祭江。十四日早七時,施琅統領官兵211萬余人,各類戰船23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進發。

  六月十六日,施琅指揮舟師齊集澎湖。劉國軒也親自督戰。清軍的舟師在前進時,遇到了大風,施琅的船受到敵艦包圍,但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在面部右側被敵炮餘焰燒傷的情況下,仍堅持指揮戰鬥,擊退了敵人的包圍。

  清軍初戰失利,主帥及先鋒險遭不幸。為了穩定軍心,贏得最後勝利,施琅從十七日起進行了為期5天的整頓。二十二日,經過充分準備,清、鄭雙方進入了規模空前的澎湖決戰。施琅吸取教訓,為避免再次被敵軍包圍,重新部署了兵力,下令兵分三路:一路向東,取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攻敵人;一路向西,直指牛心灣為疑兵牽制敵軍;另一路主力大軍,由施琅親自指揮,率大鳥船56艘居中,分為八隊,每隊七隻,各作三疊,為主攻隊伍,直取敵人的指揮部;又以80艘船隻,分為兩股,留作後援。戰鬥從早上七時持續到下午四時,戰鬥異常激烈,「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