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一一


  §第四章 統一臺灣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末中國動亂之機派兵佔領了臺灣,統治臺灣近38年。

  直到康熙帝即位同年——順治十八年(1661),由南明將領鄭成功率軍東渡海峽,把荷蘭人趕走,收復了臺灣,為捍衛祖國領土立下了一大功勞。鄭成功原想以臺灣作為反清的基地,但不幸中年早逝,壯志付之東流。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於臺灣病逝,其弟鄭世襲暫時協理政事,因受人慫恿,要繼承兄位。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接到訃音,於廈門繼立。從此叔侄二人勢同水火,諸將相互猜疑,人心動搖。

  鄭氏集團堅持抗清立場,被清朝視為東南沿海的一大隱患。康熙要使臺灣歸於清廷,安定東南海疆,抱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

  康熙對臺灣鄭氏政權總的策略是剿撫並用。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以前,即平定三藩之前,以撫為主。後來則因剿寓撫。

  在鄭成功于康熙元年五月逝世後,清福建總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繼茂乘機於七八月間派遣效用總兵林忠等前往廈門,貽書招撫,進行鄭經即位後的第一次和平統一的嘗試。鄭經本來無和談誠意,只因為考慮到其叔鄭世襲已踞臺灣,如果自己斷然拒絕清朝的議和,「則指日加兵。內外受困,豈不危哉?不如暫借招撫為由,苟延歲月,俟餘整旅東平,再作區處」。

  於是,他令鄭泰、洪旭等與清談判,並上繳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海上軍民土地清冊,以換取清朝信任。康熙二年(1663)五月,臺灣內變平息,鄭經「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剃髮易衣冠」,拒絕招撫,和談因此失敗。同年十月,清軍攻克廈門、金門,鄭經退守銅山,清廷再次從福建、廣東兩處派人到銅山招撫。清朝的招撫政策對鄭經的軍隊產生了巨大的瓦解作用,但鄭經仍堅持不合理要求,不肯歸順。康熙三年(1664)三月十四日,清兵對銅山發起進攻,鄭經僅存數十艘船,乘風逃走臺灣,這時,鄭氏沿海據點被「掃滅殆盡」。

  康熙三年(1664)七月,清廷收復銅山,要乘勝攻取臺灣,授福建提督水師總兵官施琅為靖海將軍,以承恩伯周全斌、太子少師左都督楊富為副,以左都督林順、何義等為佐,命他們「統領水師,前往征剿」。施琅,福建晉江人,起初為明朝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衝鋒,順治三年十一月,隨鄭芝龍降清,參與平定廣東之役。因為堅決不從鄭成功抗清,其父、弟、子、侄被鄭成功殺害。康熙元年擢任福建北師提督。

  他自幼生長在海上,深悉水性及鄭氏的情形,所以一貫主張以武力圍剿鄭氏,攻取臺灣。這次是清廷第一次出兵臺灣,主要將領均由海上投誠人員擔任,這不能不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康熙三年十一月、四年三月和四月,施琅、周全斌等三次向臺灣進發,都因遭颱風襲擊而被迫中途返回。在武力攻取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清廷再次尋求與鄭經的對話。

  康熙六年(1667)五月,清廷派遣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攜帶鄭經舅父親筆書信航海過臺灣,招撫鄭經,提出以沿海地方與臺灣通商,鄭氏稱臣、納貢,並派兒子入京為質等三個條件。鄭經熱情接待孔元章,但拒絕招撫,說:「臺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先王在日,亦只差『剃髮』二字,若照朝鮮例則可。」

  鄭經回顧父親鄭成功于順治九年(1652)至十一年(1654)之間與清朝的談判,似乎堅持不剃髮、照朝鮮例是在堅持「先王」的原則,其實,他與其父對「朝鮮例」的理解並不一致。鄭成功所指的「朝鮮例」是承認自己「為清人」,並「奉清朝之正朔」,「文官聽部選」,甚至頭髮也不是絕對不可剃,只待「奉旨命下,然後安心剃髮」,為清朝之臣屬。鄭成功只不過要求一定的地盤,保持原有體制和軍隊,實質是一國兩制的意味。只是由於多種原因,雙方未能達成協議。而鄭經的「朝鮮例」是試圖將臺灣變成純粹意義上的「外國」。鄭經的無理要求遭到清廷的嚴厲拒絕。孔元章於八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再次赴台和談,仍未達成任何協議。

  福建水師提督對鄭經的頑固態度深為不滿,他於十一月二十四日上疏皇帝,建議「乘便進取,以杜後患」,並就選練士兵、籌集船隻軍餉、前線指揮、攻戰時機等重大問題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第二年正月初十日,康熙帝降旨讓施琅到京面行奏明所見。後來的事實證明,施琅的這些意見都是正確的,但由於清廷當時對海上投誠人員不太信任,加上孔元章赴台談判時,鄭經又施了反間計,這樣,清廷決定暫停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繼續推行以撫為主的方針。

  否定了施琅建議,裁減福建水師提督員缺,施琅被授予內大臣,編入漢軍鑲黃旗,留于京師。

  康熙八年(1669)六月,康熙議處鼇拜之後,命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葵毓蒙入閩,與靖藩耿繼茂、總督祖澤沛齊集泉州府,商議招撫臺灣的辦法,隨即派太常寺卿慕天顏等人帶康熙詔書和明珠的信件往臺灣招撫鄭經,但鄭經仍不肯接招。後來,康熙為實現和平統一臺灣作了重大讓步,表示了最大誠意,慕天顏等奉命再往臺灣招撫,鄭經仍頑固堅持「如朝鮮例、不削髮」等立場。從康熙元年至八年,鄭、清共進行四次會議,始終沒有滿意的結果。

  後來,平叛戰爭爆發了,清對鄭仍以招撫為主。

  吳三桂、耿精忠叛亂之後,鄭經與之呼應、乘機竄擾大陸,但開始清、鄭之間並無接觸。因為鄭經既沒有按吳三桂指令,「大引舟師,徑直金陵(南京),或抵天津,斷其糧道,絕其咽喉」,也沒有採納耿精忠水陸配合,攻取江浙的建議,而是返回父母之邦、自己最熟悉的閩南地區,這樣,不是和清軍直接交戰,而是侵佔、蠶食耿精忠的後方。這時,鄭經的勢力迅速發展,兩三年間竟佔領了泉州、漳州、興化、邵武、汀州、潮州、惠州等七府之地。吳三桂一再派人調解耿精忠與鄭經之間的矛盾,但無效果,耿精忠於十五年(1676)十月接受康熙的招撫,再次降清。康熙令耿精忠隨大兵征剿海逆,圖功贖罪。之後,僅數月之間又收復全閩,鄭經退守廈門沿海島嶼,清廷與鄭經再次開始對話。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和碩康親王傑書修書一封,派僉事道朱麟、莊慶祚前往廈門招撫鄭經。

  鄭經覆信仍堅持照朝鮮例,並指望有朝一日重返大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