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
八 |
|
吳三桂沒有想到皇帝真會同意他的請求,像輸了錢的賭徒,又急又恨,決定起兵對抗朝廷。他換上了明朝孝服,把軍隊帶到了永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當眾跪下,一邊拿酒澆地,一邊磕頭如搗蒜,嚎啕大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趴在地上怎麼也不起來。他這一哭,把軍士們的眼淚也引了出來,全軍上下一片哀聲。 吳三桂過去親自率兵絞殺了永曆帝父子,現在卻又來假惺惺地哭陵,實際是為了試探軍心。他見軍士們也跟著大哭,覺得人心是向著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興。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集合藩下官兵,當場殺害拒絕從叛的雲南巡撫朱國治等,扣留朝廷使臣折爾肯、傅達禮,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以次年為周王元年,標榜興複明室,起兵反清。 吳三桂在《反清檄文》中編造了一個「寄命托孤」的故事,欺世盜名。其實吳三桂身旁從來就不曾有過明先皇的朱三太子,第二年元旦也未「恭登大寶」,他的所謂借兵復仇、興複明室的謊言不攻自破。 吳三桂依仗軍事實力,於起兵前後致書平南、靖南二藩,臺灣鄭經及貴州、四川、湖廣、陝西等地「官吏舊相識者,要約黨附發兵」。於是,明朝降清的武將構成了這次叛亂的主力。據統計,參與叛亂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地方大員26名,其中明朝降清的武將就達20名。另外,吳三桂煽動徵集了雲、貴各少數民族兵數萬,加上清朝入關後忙於征戰,某些地區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比較尖銳,被叛亂者利用,也壯大了反清勢力。因此,吳三桂發難之後,來勢兇猛,駐守在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漢族軍閥紛紛攻城掠地,響應吳三桂。吳三桂一路順風,沒有經過多少戰鬥,就到達了湖南。只用了幾個月的功夫,就輕而易舉地佔據了南方六省。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反叛的詳情奏疏到北京。消息傳來,舉朝震驚。儘管吳三桂的叛亂不是一時一事釀成的,但是撤藩是導火線,人們的視線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對撤藩問題的爭議上。一些過去反對撤藩的大臣對康熙帝說,先殺掉那些主張撤藩的大臣,才能使吳三桂息兵。康熙帝十分冷靜,斷然否決了這種意見,自己承擔了全部責任。他堅決反對重蹈西漢初年景帝殺晁錯的覆轍,保護主張撤藩者。 諸臣對此「莫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 康熙帝決定派兵征剿吳三桂,平定叛亂,但是在如何派兵平叛上存在意見分歧。有的擔心軍需浩繁,不勝負擔,主張就近調兵禦守,反對自京發兵。有的說不要勞師遠征,待叛賊到來,再出兵反擊,可以「以逸代勞」。戶部尚書米思翰認為:「賊勢猖獗,非綠旗兵所能制,宜以八旗勁旅會剿。軍需內外協濟,足支十年,可無他慮。」康熙帝最後決定派遣八旗勁旅平定叛亂。 當時,吳三桂叛軍的主要進攻路線有兩個方面,一是進攻長沙,掠湖廣(今湖南、湖北)、江西各地,準備同其他二藩勢力連通一氣。二是進攻四川、陝西以威脅北京。康熙帝根據這種形勢親自調兵遣將,部署戰鬥。他力圖將戰事控制在雲南、貴州、湖廣三省之內。他針對荊州(今湖北江陵)是咽喉要地,關係最重,首先派前鋒統領碩岱率軍進駐荊州,以固軍民之心,並進據常德(今湖南常德),以遏制叛軍。接著命西安將軍瓦爾喀悉領騎士,疾速開赴四川,堅守自滇入川險隘之地,待大軍進剿雲南時,與提督配合,相機進討。為了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康熙及時下令停撤耿、尚二藩,召回梁清標和陳一炳。 康熙帝考慮到大兵進征楚蜀,援兵從京發遣難以及時趕到,且致士馬疲勞,以山東兗州地近江南、江西、湖廣,山西太原地近陝西、四川,均屬東西孔道,便命令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擴爾坤領兵駐太原,「秣馬以待,所在有警,便即時調遣」。後來又考慮到從兗州支援湖廣路途遙遠,又在河南府設立了新的中轉站,命副都統塞格等率兵駐守。 康熙帝為了及時瞭解前線軍情,建立了一個直屬自己領導、高效率的通訊系統,命兵部在原有的驛站之外,每400裡設一站,以快速郵傳消息。甘肅西邊5000餘裡,九日可到;荊州、西安五日可到;浙江四日可到,保證及時瞭解和掌握各路戰況,儘快採取對策。吳三桂最初輕視康熙,以為年方幼稚,怎能理軍?當他聽說康熙驛報神速,機謀深遠,仰天嘆服說:「休矣,未可與爭也。」 軍事部署稍就緒,康熙即於十二月二十七日頒發了一個政策性很強的詔書,聲討吳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佈削其親王爵位,表示以武力平定叛亂的決心。詔書訓諭雲、貴兩省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各宜安分自保,無聽誘脅。即或誤從賊黨,但能誨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至爾等父兄子弟親族人等,現在直隸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諭旨,俱令各安職業,並不株連,爾等勿懷疑慮。其有能擒三桂頭獻軍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誅縛其下渠魁,及以兵馬城池歸命自效者,論功從優敘錄。朕不食言。」 平叛鬥爭並非一帆風順,曾出現過幾次大的起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