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
九 |
|
到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中旬,形勢進一步惡化。耿精忠受吳三桂煽惑,佔據福建反叛。因而浙江頓時緊張,溫州府所屬營兵降賊,黃岩總兵官所屬太平營叛亂,平陽兵變,耿精忠悍將曾養性乘機北上,佔領浙江南部。耿精忠與吳三桂約定合攻江西。康熙帝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及時加強江南各地的軍事力量,防止吳、耿會師江西。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初,吳三桂放還朝廷使臣折爾肯、傅達禮,並帶來「詞語乖戾,妄行乞請」的奏章。不久,達賴喇嘛出面,建議朝廷「莫若裂土罷兵」。吳三桂要以平等身份與朝廷對話。康熙帝義無反顧,認為對背恩反叛之徒,或征剿或招降,必消滅為止,不能退讓。為徹底粉碎吳三桂的幻想,康熙採納諸王大臣建議,于四月十三日決定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處絞。將吳應熊正法,確實起到了「以寒老賊之膽,以絕群奸之望,以激勵三軍之心」的作用。最初吳三桂自恃已占半壁江山,兒子又是皇帝懿親,朝廷必不殺以為之招撫,當聞知吳應熊被處決,吳三桂「驚悖氣奪,遂底於亡」。 福建的形勢直接影響到廣東。駐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自吳三桂叛亂以來,一直忠於清朝,康熙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督撫提鎮聽其節制,文武官員聽其選補。到康熙十五年(1676)初,廣東形勢亦惡化。尚可喜臥病,長子尚之信暫代理事,尚之信於二月二十一日,守其父府第,倡兵作亂,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偽職,殺其父親身旁得力謀士金光,奪其弟尚之孝的兵權。 康熙帝一直採取剿撫並用的政策。平叛戰爭伊始,康熙即有招撫敵人之意。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四,陝西提督王輔臣因為綠營官兵的地位不受信任而反叛,康熙曾連降專敕招撫。儘管開始招撫未能奏效,後來還是採取「剿撫並用」的方法較快地穩定了西北局勢。從此,康熙帝將「剿撫並用」策略迅速推廣於各個戰場,令對「叛變之人」,只要有「悔罪輸誠之心」,皆可容納。 繼陝西之後,康熙將下一個剿撫重點定在福建。 他一向認為耿精忠與吳三桂不同,「必系一時無知,墮人狡計」,故將吳三桂在京的子孫正法,耿精忠諸弟照舊寬容,所屬官兵亦未加罪。因此,早在耿精忠叛亂不久,康熙就遣工部郎中周襄緒偕耿精忠護衛陳嘉猷赴閩,傳諭耿精忠。後來對其加強了軍事進攻,仍不忘經常派人前往招撫。 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清軍平閩大局已定,康熙為儘快解決福建問題,為廣東作出榜樣,諭康親王:「以時勢曉諭耿精忠早降,以副朕安輯民生至意。」九月,康親王大軍收復建甯(今福建建甌)、延平(今福建南平)等府,耿精忠無力再戰,派其子耿顯祚赴延平迎康親王軍隊抵福州。十月初四,耿精忠率文武官員出城相迎。康熙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領所屬官兵隨大軍征剿海逆,「圖功贖罪」。此後,福建、浙江各地叛軍紛紛投誠,福建、浙江相繼平定。 耿精忠降清後,尚之信也主動派人持密書至簡親王喇布軍前請降。康熙於十二月九日降敕赦免其罪,令其「相機剿賊,立功自效」。同時命莽依圖為鎮南將軍,領兵自贛州入廣東受降。十六年(1677) 四月二十九日,莽依圖兵抵韶州,尚之信於五月初四率省城文武官員及兵民剃髮投降。康熙命尚之信襲封平南親王,下屬將領各復舊職。康熙十六年(1677)上半年,廣東全部平定。 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六年五月,是康熙剿撫並用政策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年。陝西、福建、廣東叛亂相繼順利解決,對廣西叛軍的招撫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從此清廷從與敵相持狀態轉入反攻。 康熙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康熙敕諭各省王、貝勒、大將軍、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等,部署在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全面推行「剿撫並行」的政策。 其中進一步具體申明招撫政策:「今特頒敕諭,概示招徠。凡在賊中文武官員兵民人等,悔罪歸正,前事悉赦不問。仍照常加恩。或有擒殺賊首,提獻軍前,及以城池兵馬來歸者,仍論功優敘,爾等即宣佈曉諭,以副朕寬仁矜全之意。」以後,每當戰事進展到關鍵時刻,康熙帝都發佈招降敕書,由專門從事招撫的人員掌管,隨時發送。康熙帝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剿撫並用策略,表現了高度堅持原則的精神和求實態度。 康熙一向認為吳三桂是主要敵人,湖南是主要戰場。他自平叛戰爭以來,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戰場。他在處置陝西緊急事變中,也始終在考慮湖南問題,擬定一項新的作戰方案,即改正面進攻為迂回包圍。他認為,吳三桂長期佔據嶽州(今湖南岳陽)、澧州(湖南澧縣)等地,主要軍糧來源於長沙、衡州,因而欲滅吳三桂,必攻長沙,斷其餉道。因此,康熙於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命令岳樂「將江西要地速行整理,稍有就緒,即進取湖南」。康熙周密計劃、嚴密部署主攻湖南,終於取得了湖南戰場的主動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