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康熙帝與入直南書房諸臣吟詩作畫,釣魚賞花,剖析經義,討論時政,無異于同堂師友,感情極為融洽。康熙帝對這些好學能文、才智敏捷的江南漢人學者特別欣賞,以師友之情備加信任,不斷提升任用。

  其中不少人提升極快,世代享受榮祿。有的四代五代都為講官,入直南書房。他們中不少人剛入直南書房地位並不高,甚至很低,入直之後在皇帝的扶持下發展為漢族新權貴。入直南書房的官員中如有過失,康熙帝亦曲予保全,如大學士熊賜履,曾經因為票擬錯誤而諉咎他人被革職。康熙帝不忘他的才能和對自己事業的巨大貢獻,第一次南巡至江甯(今南京),親切召對,親自禦書經義齋匾額賜給他。康熙二十七年六月,皇帝又重新起用他為禮部尚書,後調吏部。

  康熙三十四年,其弟賜瓚因罪下獄,禦史借機疏劾熊賜履,請求予以嚴懲。都察院議要降三級調用。康熙帝不僅不問罪,並赦免了其弟的罪,於三十八年授熊賜履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擔任《聖訓》、《實錄》、《方略》、《明史》等書的總裁官。康熙四十二年,賜履以年老請求休息,康熙帝准許減少他的事務,仍然享受奉祿,留京備顧問。四十八年,賜履去世,康熙命禮部派遣官員視表,賜銀千兩,贈太子太保,諡文端。五十一年,康熙帝仍回憶熊賜履的才華和功績,命令吏部重用他的兒子。因他的兒子當時年幼,令「俟年壯錄用」。

  其他不少入直南書房的漢族士大夫,與一些案件有牽連過,康熙帝都極力保全,不肯加罪,一直到老甚至世代享受恩惠。

  康熙皇帝為了進一步籠絡漢族士大夫,于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決定特開博學鴻儒科,選拔才華出眾之士,開局纂修《明史》。「博學鴻儒科」是康熙帝總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新創立的特別科目。在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創博學宏詞科,宋代繼之,在進士及第者中選拔博學能文之士。因要求極高,考取很難,所以此科未能普及和推廣。元明清時期,科舉以進士科為主,並專以八股文取士。它對於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年輕士子比較適宜,但對於懷念明朝、拒絕與清廷合作的名節之士不適宜。所以,康熙皇帝一方面沿襲常規的科舉舊制,網羅漢族士子;另一方面通過薦舉辦法,敦請名節之士出仕任職。

  康熙十五年五月以來,平叛戰爭形勢發生巨大轉機。陝西、福建、廣東、江西等各個戰場相繼獲勝,聚殲逆首吳三桂之勢已成。明朝遺老復辟故國的最後幻想已經破滅。康熙皇帝考慮到這種形勢或許對那些「氣節之士」有所觸動,便借機再次向他們伸出了友誼之手,於康熙十七年正月宣佈特開博學鴻儒科。博學鴻儒科與唐宋「博學宏詞科」名稱一致,目的是借用其名加重此科的地位,但做法比較靈活,基本採用兩漢時的薦舉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將宏詞改成鴻儒亦有其深意:「鴻儒」系碩學能文之大儒,本身就是一種榮譽尊崇的稱謂。

  康熙帝降諭宣稱:「凡是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

  大學士李霨等遵旨薦舉了170餘人。各地名流學者、懷才不遇之士,皆在被薦之列。因為病故等原因,陸續到京的有150人左右。康熙帝推遲了考試時間,每人每月給俸銀三兩、米三鬥,保證他們專心研練詞賦,無饑寒之憂。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初一,康熙皇帝于體仁閣,親自組織考核由內外諸臣薦舉的143名博學鴻儒。試題兩道:《璿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考試完畢,吏部收卷,翰林院總封,進呈皇帝。第二天,康熙皇帝到霸州(今河北霸縣),親自閱卷,然後再交閱卷官大學士李霨、杜立德、馮溥和翰林院掌院學士葉方藹公閱,並商議錄取人選。

  康熙帝經過精心考慮,凡在所必取之人,即使作詩出了韻,或者用語犯了忌諱,一律曲加通融,不作計較。

  浙江蕭山毛奇齡卷中有「天傾於北,豈煉石之可補」語,康熙帝未挑剔其政治含意,仍予以錄用。無錫布衣嚴繩孫,系明朝尚書嚴一鵬之孫,考試之日藉口眼睛有毛病,僅作一詩。康熙帝平素知其姓名,特別招呼閱卷官:「史局不可無此人」,遂取為二等。這次考試最後取中了一等20名,二等30名,當時的名儒秀彥多於選用。

  入選的博學鴻儒,經過反復商量,最後決定從優俱以翰林用,根據其各自的情況,分別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命與盧琦等16人一起纂修《明史》。另外,康熙帝諭旨,在參加考試未中者中,選年高布衣處士,以及來京後因年老未能參加禦試的太原傅山、定興杜越,「俱著授內閣中書」。

  通過特開博學鴻儒科,讓大臣薦舉,使清廷掌握了當時名流學者的基本情況。有些學者雖然因故未能參加禦試,朝廷仍想方設法聘請參與纂修《明史》。

  如當時著名史學家萬斯同應聘至京,但他堅持不入史館,不掛銜、不受俸祿,答應以「布衣」身份參與修史。因為他熟知明朝史事,所以史館對他極為倚重和信任,請他複審所有書稿,歷時19年,實際起了總裁作用。所以,康熙帝為網羅碩儒遺老,不拘形式,不遺餘力。

  通過博學鴻儒科試及《明史》開局,康熙帝與漢族士大夫,特別是江南士大夫的關係更加密切。據統計,在取中的50人中,江蘇23人,浙江13人,直隸5人,安徽3人,江西2人,陝西、河南、山東、湖北均各為1人,其中南方各省共42人,占總數84%。有些在順治年間被降職罷免的漢族士大夫,這次又通過博學鴻儒科被重新起用。如江蘇長州(即蘇州)人汪琬、無錫人秦松齡等就是這種情況。考取者不僅參與修史,而且其中湯斌、秦松齡、曹禾、朱彝尊、嚴繩孫、王頊齡、潘耒等,曾被選任日講起居注官;陸葇、朱彝尊等,先後入直南書房。嚴繩孫擔任日講起居注官後,一改過去高傲態度,做到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力報康熙帝的知遇之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