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七二


  袁應泰未得活,張銓卻活了過來。

  努爾哈赤勸他歸順,他寧死不降。

  努爾哈赤見他為忠臣,不忍心殺他,便把他放掉了。

  他回到遼陽城內自己的行署後,向南拜辭了明廷,向西拜辭了父母,遂再次懸樑,直至氣絕。

  永琰聽了這個傳說後,深受感動,不由得在旁邊贊稱道:「袁張二將,雖為明人,精神可嘉,悲風長存,千古不滅。」

  那個講這個傳說的人聽了,望了他一眼,說道:「此與我等所見略同。」

  第二個故事是《遼陽守軍》:

  山東沂水縣有個人,明末隨袁應泰充軍遼陽。恰逢遼陽城陷,遂被亂軍殺害。但是,他頭雖斷,卻似乎心未死。不覺被人悠悠忽忽地領到陰間。

  晚間,閻王點名,發現他不應死,便讓手下人將頭給他接起,然後送他回去。

  一切像作了一場夢。

  待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已不在遼陽,而在家鄉沂水。

  他亦覺得生奇。

  沂水縣令聽說他回到家鄉來了,以為是逃兵,便捉來審問。待他說過事情經過,並指出自己脖頸上遺下的紅紅的傷痕讓縣令看。縣令以為荒唐,不相信,準備予以重刑。

  那人見了,說道:「我的話雖不足為證,但遼陽城陷總不會是假。縣令可等待幾日,如果遼陽城安然無恙,則證明我所言為假,再處罰不晚。暫且將我關入牢中,以待音訊。」

  縣令依他所說辦了。

  果然,不數日,遼陽城被攻陷的消息傳來,且有袁應泰、張銓二官員以身盡節忠烈行為傳出。

  縣令查其城陷日子和時辰,與那人所說一樣,遂那人被放,得以活命。

  永琰聽了這個傳說後,按捺不住,遂在一旁插嘴道:「如此苟命,有何意思,真不如與袁張二將軍同存亡了。」

  那講故事的人聽了,望了他一眼,說道:「彼與我等所見相一。」

  永琰聽了,心想,他所說的「我等」,難道除他本人外,還能包含他人嗎?於是問道:「你所說的『我等』,都指何者?」

  對方答道:「遼陽王爾烈者也。」

  「他怎麼能識此事?」

  「他是遼陽人,怎不識此事!當年,待他聽說此二事後,曾說道:『彼雖為死,猶同活也;此雖為活,猶同死也。人活,乃重其名,有其義;否,則為死矣。』」

  永琰聽了,大為師傅王爾烈的神采所震動。心想,真不愧為人師表。僅此一言,足夠我學習永世的了。

  這日,他早早地起來,同隨行用過膳後,便開始向千山進發,準備尋求木魚石。

  原來,在他離京時,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已經向他講過了。告訴他道:「關東遼陽,古稱襄平。襄平城南,有座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王爾烈早年曾在千山龍泉寺西閣念過書,他對那裡的情況熟悉。他既然能出此文題,想必是與此有關,你可去千山訪尋一下。那裡還有他的學友普丘和尚,可以問問他。」

  永琰聽了,心想:劉統勳是王爾烈的老師,王爾烈是我的老師,這話是不能有錯的。正因為這樣,永琰才出了遼陽城,徑直向千山走來。

  他在千山,幾乎是訪過了所有的寺、庵、宮、觀等釋、道兩家寺院,仍然沒有找到木魚石,不由得有些著急。

  這會兒,明月當空,松濤滾滾,萬籟俱靜。

  他來到了木魚庵上頭的萬松嶺。

  萬松嶺下,便是羅漢洞;羅漢洞下,便是梆子溝。

  他走得也實在是累了,便坐下就地休息。哪想,待他往地上一坐時,一塊石頭被刮動了,順著山勢,嘰哩軲轆地滾了下去。待過了多時,只聽山下傳來空聲空氣的聲音。那聲音,既象像石聲,又像木魚聲。

  他身邊的隨從聽了,有些驚喜,說道:「聽這聲,有點像木魚聲,莫非找到了,真乃天助我也。」

  永琰也覺醒悟過來了,說道:「木魚石,木魚石,即木魚與石也,其聲特似了。」

  正這時,一陣「梆、梆、梆」的響聲,由遠及近,不多時竟來到了跟前。

  永琰益加驚奇。待他抬頭望時,更是驚奇得了不得,只見一個人挺立在跟前。再看,只見這人身著灰色道袍,頭戴灰色道帽,腳登灰色道靴,年紀在五十開外,胸前一縷長須,眼光炯炯,宛若一家神仙。

  永琰看了,問道:「不知你是哪路神仙到此。」

  那和尚答道:「吾非神仙,乃龍泉寺僧人普丘是也。」

  永琰一聽,想起劉統勳話,問道:「你可認識王爾烈否?」

  「怎能不認識。他是我的學弟,我倆曾同在龍泉寺從元空師傅學習詩文。」

  「既然如此,有一事討教,請師傅告訴我吧。」

  「請問,公是何人?」

  「我乃是王爾烈的弟子也。」

  普丘一聽,心裡明白了,這是皇子永琰來到這裡了。他也不便深求,接著問道:「施主,你到此作甚?」

  永琰聽了,這才將尋求木魚石的事說了一遍。

  普丘聽了,心中大喜,說道:「方才,你投石所傳回的聲音,便是木魚石聲。施主,請隨我來。」

  說著,他們來到萬松嶺下,木魚庵前,梆子溝底,羅漢洞上,再揀石一敲,果然梆梆有聲,真乃木魚石也。

  永琰高興得不得了,心想,王爾烈,我算服了。

  當夜,永琰一行隨普丘宿于龍泉寺西閣。

  翌日,他們來到遼陽州衙,稟明身世,要求回京。遼陽州官大人以大禮相待,並備下車轎送皇子永琰回京。

  到京城後,他見過王爾烈,納頭便拜,說道:「你真是我的好老師,此次遼陽一行,收益匪淺。」

  王爾烈問道:「這次你都見到什麼了?」

  永琰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這次先講述了沿途所見諸事,體察了民情,瞭解了世故;然後,講述了見到木魚石事。

  王爾烈聽了,心中大喜,說道:「你果有進步。此次讓你出訪,仍然是以通曉民間疾苦為重,作為一個皇子,此事不能不知啊。再者,讓你所尋之木魚石,仍中虛若穀,外實如金,體潔似玉,磐聲猶鐘,此乃君子之氣度也。皇子公,今後慮事,當先從民心想起,再行木魚石之聲色。只有這樣,國家才有瑞兆也。」

  皇子永琰聽了,深受感動,說道:「在我所體察到的諸民情中,百姓尤恨贓官汙吏。」

  王爾烈聽了,頻頻點頭。

  永琰見勢,口貼在王爾烈的耳朵上,悄聲說道:「老師,當今朝中和珅老兒,飛揚跋扈,目空一切,賣官鬻爵,貪髒枉法,欺壓百官,禍害百姓,罪在不赦。他年我要為君王,定要拿他開刀問罪。」

  王爾烈聽了,覺得皇子永琰說到了點子上。但是,他急忙將永琰止住,說道:「和相乃聖上愛卿,一日無他,膳食不飽,覺睡不安,暫且容忍一時,萬萬不可洩露。」

  永琰覺得老師說得有理,便連連稱是。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江南出了一件使乾隆撓頭的事。朝廷選派了幾個鄉試主考官,都被頂了回來。

  這日,乾隆將王爾烈、劉墉、翁方綱、尹壯圖、秦泉、秦湖幾位近臣召到禦書房議事。乾隆說道:「江南之地,素來難治。僅在科甲上,就屢屢出現逆障。順治十八年辛醜科鄉試,曾發生哭廟案;康熙五十年辛卯科鄉試,曾發生私通賄賂案。而今又出現這等情形,真是孰可饒孰不可饒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