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
四八 |
|
乾隆帝的這個詔諭,可以說是四庫全書館開館的動員令,《四庫全書》開始纂修的號角。 繼此之後,他在諸多諭旨中,皆說明本「搜輯古今群書目的,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朝野官員民眾等,亦有此呼聲。 時任安徽學政的朱筠,認為此舉有益於後世,功在於千秋。 朱筠,字竹君,一字美叔,號笥河,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由翰林院侍讀學士降為編修。博聞宏覽,好獎掖後進、承學之士,望為依歸。其所居處名曰「椒花吟舫」,聚書至數萬卷,好金石文字。曾著《十三注文字同異》未成。書法參六書,有隋以前體,其詩文有《笥河集》傳世。其兄朱圭,字石君,號南厓,乾隆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正」。性孝友,于經術無所不通。在官持大體,不親細務,清操亮節,海內仰之。此二人,當時被世人並稱為「二朱」。 朱筠上書,建議設館編書,並提出先定內廷書目,再令各省舉其未備之書目以獻之。又倡議道,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錄失書;搜求民間舊本、抄本;兼收金石圖譜及著錄校勘。遂,以成其《四庫全書》大業。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為類書,明解縉(1369—1415年)領銜奉敕編纂。原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洪武年進士,授中書庶吉士,上萬言書,批評太祖政令屢改,殺戳太多諸事。後被罷官八年,建文時複出。永樂初,任翰林院學士。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解縉受命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當時有147人參預編等。翌年十二月成書。永樂帝嫌其未備,複增派姚廣孝、劉季箎同主其事,配副總裁若干人,譽寫者三千餘人,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成書。該書,收存歷代重要典籍八千餘種,約三億七千萬字,裝11095冊。以單字為目,以洪武正韻系字。每字下,先注音、文,次錄各韻書、字反切、釋義,再列該書楷、篆、隸、草四體,最後分類匯輯各書中與該字有關之天文、地理、人文、名物以及詩詞典故、雜藝等諸項記載。凡單字注釋、引文之書名、作者,皆用朱筆寫出,頗為醒目。其文,整段或全書採錄,一字不改,甚為備。所存元代以前孤本秘籍皆有。原書僅抄一份,由南京遷都北京後,移存貯文樓。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錄正副本二份,至隆慶年告成。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文淵閣,副本存皇史宬。 乾隆帝要修纂的《四庫全書》,遠遠的超過《永樂大典》規模,要求包羅「古今數千年」,囊括「宇宙數千里」,為曠世之巨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閏三月,編纂《四庫全書》準備就緒,乾隆帝遂降詔書,開四庫全書館,開始修纂。 四庫全書館,設總裁,副總裁,下設總纂、總閱、總校、總目、提調、校勘、校辦、纂修、繕書、收掌、監選諸處。各處又設有分校、分纂、分勘等計570餘人,譽錄員計1000餘人,總計4403人。可謂聲勢浩大,陣容鼎繁,曠古絕今。 其具體編制,由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在《四庫全書》第一部完成時,奉旨開列辦理《四庫全書》在事諸臣職名單中,即可看出。 總裁,16人,他們是:皇六子質莊親王水瑢、皇八子儀偵親王永璿、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水瑆、東閣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管吏部刑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劉綸、武英殿大學士管吏部刑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學士舒赫德、武英殿大學士管吏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學士阿桂、文華殿大學士管戶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學士于敏中、東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英廉、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程景伊、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及翰林院掌學士嵇康、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及管國子監事務蔡新,以及福隆安、和珅、襲日修、王際華。 副總裁,10人,他們是:梁國治、曹秀先、劉墉、王傑、彭元瑞、錢汝誠、金簡、董誥、曹文值、沈初。 總閱官,有:德保、周煌、莊存與、汪廷璵、謝墉,逵椿、胡高望、汪永錫、金士松、尹壯圖、李綬、竇光鼐、倪承寬、李汪度、朱圭。 總纂官,有: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校官,為:陸費墀。 翰林院提調官,有:夢吉、祝德麟、劉錫嘏、王仲愚、百齡、張燾、宋銑、蕭際詔、德昌、黃瀛元、曹城、瑞保、陳崇本、五泰、運昌、章寶傳、馮應榴、孫永清、蔣謝庭、戴衢亨。 武英殿提調官,有:陸費墀、彭紹觀、查瑩、劉棰之、韋謙恒、彭元統、吳裕德、關槐、周興岱。 總目協勘官,有:劉權之、汪如藻、程晉芳、李潢、梁上國、任大椿、張羲年。 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王爾烈,劉校之、劉躍雲、陳昌國、曆守謙、藍應元、鄒玉藻、王嘉曾、莊承篯、吳壽昌、劉湄、吳典、黃軒、王增、閔思誠、陳昌齊、孫辰東、俞大猷、平恕、李堯棟、鄒炳泰、莊通敏、黃壽齡、余集、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霖、莫瞻籙、王坦修、范衷、許兆椿、于鼎、王春煦、吳鼎雯、吳省蘭、汪如洋、陳萬青、祝坤。 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有:鄒奕孝、鄭際唐、左周、姚鼐、翁方綱、朱筠。 黃簽考證纂修官,有:王太岳、曹錫寶。 天文算學纂修分校官,有:郭長髮、陳際新、倪廷梅。 繕書處總校官,有:王燕緒、朱鈴、何思鈞、倉聖脈。 繕書處分校官,有:張書勳、季學錦、錢棨、金榜、張秉愚、項家逵、楊青楠、裴謙、張龍照、汪學金、嚴福、孫希旦、羅修源、朱攸、邱庭湰、錢樾、周瓊、吳錫麟、蔡廷衡、張槐、施培應、吳舒惟、何循、顏崇溈、張九鋒、王天祿、馮敏昌、朱紱、閔煒大、劉汝萁、高棫生、范來宗、馬啟泰、戴聯奎、方煒、徐如澍、戴心亨、戴均元、孫玉庭、許烺、沈孫捷、盧應、錢栻、胡榮、程昌期、何西泰、王嘉曾、盧遂、沈清藻、洪其紳、李奕疇、溫常緩、王福清、德生、李鼎元、張位、蕭廣運、蕭九成、王允中、龔大年、羅國俊、錢世錫、饒慶捷、汪昘、郭寅、王汝嘉、王鐘健、馮培、李廷散、吳蔚光、徐文幹、曾廷欞、祖之望、范鏊、胡必達、陳墉、陳文樞、王受、王朝梧、蔡其武、潘紹觀、蔣子蒲、馮集梧、曾煌、吳紹浣、鐘文韞、俞廷榆、待朝、張慎和、牛稔文、呂雲揀、胡敏、王慶長、龔敬身、張培、李楘、汪日章、吳俊、方羅甸、王瑸、史紹昱、毛上炱、杜兆基、雷純、宋鎔、裘行簡、李斯詠、方大川、金光悌、劉圖南、李荃、胡紹基、黃聯谷、程炎、王學海、楊世綸、閔思毅、邱桂山、馬猶龍、甄松年、沈琨、鮑之鐘、王照、王中地、費振勳、沈叔埏、顏宗泰、楊揆、洪梧、江璉、孫球、徐秉敬、秦瀛,黃秉元、張敦培、潘奕雋、張曾效、石鴻翥、趙秉淵、劉英、沈鳳輝、溫汝適、賈錟、章煦、葉英、郭晉、毛鳳儀、竇汝翼、張塤、汪師曾、言朝標、趙懷玉、徐步雲、宋枋遠、吳翼成、李元春、劉源博、陳才、周鈜、卜羅吉、金學詩、黃旦禔、汪錫魁、表文邵、汪日贊、金兆燕、張曾炳、沈培、蔡鎮、吳垣、常循、李嚴、張志楓、張光第、劉景岳、郭祚熾、柴模、吳樹萱。 篆隸分校官,有:王念孫、謝登雋。 繪圖分校官,有:門應兆。 督催官,有:祥慶、董椿、楚維寧。 翰林院收掌官,有:安盛額、文英、富廉、舒明阿、白瑛、英璽德、榮安、明福、博良、恒敬、那善、長亮、經德、慶明、盛文、張純賢、福智、承露、趙志異、馬蓁。 繕書處收掌官,有:田起莘、吳應霞、史國華。 武英殿收掌官,有:阿克敦、敷注禮、德光、廣傳、陸達憲、海寧、准捷保、伊昌阿、海福、德明、福慶、永清、惠保、八十。 監造官,有:劉淳、紹言,伊靈阿。 以上,具名者為370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