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四九


  在總纂官和分纂官帶領的纂修官中,有名儒王念孫、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綱、朱筠、金榜、姚鼐、戴震、盧文弨、王爾烈、黃軒、邵晉涵等。其中,黃軒為王爾烈殿試同科狀元,邵晉涵為王爾烈會試同科會元。

  在《四庫全書》諸多纂修官中,實際負責編纂的總纂官,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昀、刑部郎中陸錫熊、太常寺少卿孫士毅三人。

  公纂修官:戴震主「經」部,邵晉涵主「史」部,周永年主「子」部,紀昀主「集」部。

  王爾烈,此時為翰林院編修,陝西道監察禦史。他除擔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外,還任三通館纂修官。

  三通館,承擔各省採集和內廷提調典籍與總纂官之間的銜接工作。其頂頭上司為紀昀。這項工作,既繁又雜,既細又巨,每書都要過目,閱覽、分類、刪削、草目、摘要、初擬等。王爾烈承擔這項工作,是《四庫全書》的基底與支柱。乾隆帝曾在詔諭中曰:「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關重大、冗繁、巨酷,無慧敏、博學、宏詞之人,不能勝任者也。」

  此任曾作多方面選舉,最後點定王爾烈。認為只有王爾烈方能勝任。

  於是,王爾烈承擔了此職。

  《四庫全書》的整個編纂工作,包括選書編目、校勘文字、輯補殘缺、訂正訛誤、抄錄繕寫、裝訂成卷等十數道工序,還要剔除邪倿不雅之言,改正辱汙本朝之語,抽毀反滿隱晦之作,厘定簡第卷序之列,辨明作者時代之實,察准版本流傳之途,撰寫簡明提要之章。凡此種種。

  其書來源,為內廷、翰林院所藏之書,各省奉詔上調之書。同時,自《永樂大典》中選取收入388種,凡4926卷。

  尚有《奉天錄》、《九國志》等,已供選取部分。

  歷時十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1年)七月十九日完成《四庫全書》第一部,凡6144函,36078冊。此後六年,相繼完成另外六部,計七部,共172726冊書。

  這七部《四庫全書》,分藏于北京故宮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北京圓明圓文源閣、河北承德行宮文津閣、江蘇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浙江杭州聖因寺文瀾閣。此七閣,前四閣稱北四閣,後三閣稱南三閣。

  此外,另抄副本一部存翰林院,凡八部。

  前此,乾隆皇帝念自己年事已高,唯恐看不到全書,遂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抄成《四庫全書薈要》二部,各為473種,19931卷,藏于宮內擒藻堂和京郊長春園味腴書屋。

  另外,還有《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為紀昀編纂。其中,《全庫全書總目》,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古籍解題書目。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四類,六十六子目。其中,「經」部含: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四書、樂、小學十類,附子目九;「史」部含:正史、編年、紀事、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卷,附子目二十六;「子」部含: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評話家、釋家、道家十四類,附子目二十六;「集」部含:楚辭、別集、總集、評集、詞曲五類,附子目五。每部類前,有總敘、大敘;子目後,附按語、闡明思想淵源、學術流派、分類立目原由。著錄選入《四庫全書》者,3461種,79309卷,到《四庫全書》未收書6793種,93551卷。凡10249種。其提要文中,介紹作者生平,內容大旨,著述大觀,考辨文字,增刪補改,簡帙分合,該書得失,版本評介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以為《四庫全書總目》卷帙浩繁,不便檢查,命紀昀別編此書,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告竣。本書僅收《四庫全書總目》中的3400餘種,提要從簡,只記述卷數、作者姓名、主要內容。後流於民間,被廣為用之。

  《四庫全書》,基本囊括了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獻典籍,尤詳於元前,最于明季。

  四庫全書館的總纂之所,設在圓明圓內新建的文源閣,紀昀、陸錫熊、孫士毅三位總纂官即在這裡主持工作。

  其他各處,包括提調、總校、繕書、監催等,分別設在翰林院和武英殿開展工作。

  總閱處,由於與總纂處關係極為密切,為承上啟下的中軸,故亦設在圓明園文源閣。作為三通館纂修官的王爾烈,自然也是工作在這裡。

  圓明圓距城內二十餘裡。

  紀昀為抓緊工作,節省時間,在圓明圓附近的海澱購下一處房舍。這就是其所稱的槐西寓所。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所稱的「槐西老屋」,即此也。

  王爾烈同樣為緊湊時間,儘快編纂,亦在海澱購下一處房舍。他的房舍,為紀昀的東鄰,即「槐西老屋」的東側,故稱之為「槐東故舍」。

  紀昀攜小妾明*住「槐西老屋」,有丫環顧玉台侍候。王爾烈攜小妾趙茹倩住「槐東故舍」,有侍女趙茹儐侍候。

  王爾烈自任三通館纂修官以來,工作實在勤勉,早起晚睡,稟燈執火,忙個不休。工作效率也極高。幾乎是日竣一書,或二書,或多書。他不僅將所選古籍逐章逐句細細通讀,還要寫出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版本鐫刻、淵源流傳、章句校點、勘誤正倿、簡明評介,以及刪削厘定、剔除那些不合時政之作,以實現「稱朕意焉」,使所收書籍益加合乎要求。他的書法又好。宗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早在遼陽時,就有「遼陽第一書家」之稱,並被載入《皇清書史》。他所呈送的文稿,均用蠅頭小楷抄就,雋秀端雅,尤令人稱頌。他的頂頭上司紀昀又是個識才、惜才、重才之士。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北獻縣崔爾莊人。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生,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卒,享年82歲。他少年即穎異。24歲領順天府鄉試解額,31歲領二甲四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官福建督學、御前侍讀學士、貴州都勻知府(未到任)、紫禁城騎馬、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其間,坐泄機事,謫戌烏魯木齊。三年後召還,複官,總纂《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館先後十三年,校訂整理;每書作一提要,冠諸簡首。又詔選《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其評論亦精審,其敘述亦豁達,堪稱大手筆。他的畢生精力,幾全部傾注於此,所以其他著作顯得少些。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編排秘籍事至奉天,餘暇乃追錄見聞,作稗說六卷,即《灤陽消夏錄》;越二年,作《如是我聞》;次年,又作《槐西雜誌》;次年,又作《姑妄聽之》;嘉慶三年(1798年),複至奉天,又成《灤陽續錄》。卒前管國子監,終於位,諡號「文達」。著有《紀文達公遺集》、《閱微草堂筆記》七種。《閱微草堂筆記》,是他的門人盛時彥,集《灤陽消夏錄》等六卷書合刊後的名字。紀氏的作風,幽遠閎博。他平生貫澈儒籍,旁通百家。其學在辨漢、宋儒術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偽,主持風會,為世所宗。與休甯經學家戴震交最篤。性坦率,好滑稽,且機敏,多乖巧,有「陳亞」之稱。

  紀昀與王爾烈處得很默契。

  王爾烈每有書目文稿送上,都使紀昀很是滿意。

  紀昀每次提出需求和進行指導,都使王爾烈心服口服。

  此時,紀昀正奉詔從先編纂《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供乾隆帝及早地能夠閱覽到。為此,他是多麼需要這些得心應手的纂修官和其相關文稿。而王爾烈,正做到了這一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