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三六


  他看了後,覺得這人不同一般,便有些戒備起來。他聽了那人的問話後,答道:「在下正是遼東遼陽人氏。如此說來,你也是那方人氏?」

  那人道:「不,先人在那裡居住過,我也曾去過那裡,不免有些瞭解。實不相瞞,适才,我看了你的裝束、相貌,又聽了你的口音,便知道了。」

  不知怎的,王爾烈聽了這人的幾句話後,只覺得這人很誠樸,便也減少戒備心理,遂問道:「請問,平時可好玩劍?」

  這時,那人早已把劍還在鞘裡。他聽了王爾烈的問話後,便無意地說道:「朕—」。驀地,他覺得有些失口,便立即改口道:「鎮宅寶劍,是我家祖傳。今日帶在這裡,只是做一些消閒罷了,也無他用。」

  王爾烈並未聽出他這話的破綻,繼續問道:「那麼,尊長可是作甚?」

  「實不相瞞,正如你所說,也是個應試的舉子。」

  聽了這話,王爾烈更是覺得親熱起來,說道:「甚好,甚好,如此說來,你我都是同科的學兄士子了。」

  那人也沒答話,接著說道:「既然是遼東遼陽人,為何不給那裡的父老鄉親爭得一些功名,添些光彩?」

  「此話怎講?」

  那人道:「遼東遼陽,本屬關東。關東歷來被視為荒蠻之所,多蒼涼古邁,少文人秀士。要是能考取出幾個名士來,豈不更好些。」

  王爾烈聽了,說道:「學兄所言極是,只恐怕是你尚不知其內涵呵。」

  「怎能不知?」

  「即便有知,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當何論?」

  王爾烈看了看那人,說道:「既然咱倆都為士子,也就不見外了。有些話,也就當你明講了吧。在當今的科場上,有些風氣不正,舞弊現象,越來越重。你想,每一科所取之人畢竟有限,再被朝廷當權者夥同主考官一占,還能有幾人?再說,那些當權者所佔用的名額,又都是前幾名。這樣,輪到他人,已是鳳毛鱗角的事了。」

  「竟有此事?」

  「何止是豈有此事!就拿康熙朝來說,就有這樣兩件事,大概是朝野都知道了。一件事,發生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年六月十四日,大學士徐乾學報告說,漢軍官員筆帖式及候補官員、監生、俊秀之中,有曳白卷者達百餘人,俱應革職。所謂曳白卷,即是作文寫不出來,只急得一勁地牽動卷面白紙,到最後也只好交白卷了。皇祖康熙聽說後,以為不實,便派人下去察訪,結果確鑿。無奈,只好作出這樣結論:暫時先將這些人罷職,令其讀書,待學習好後,再行考試錄取補用。看來,這個決定也算英明的了。可是,考試違制的事屢屢發生。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件事。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丙戌科會試,總裁為吏部侍郎李錄予、兵部侍郎彭會淇。因總裁與考生舞弊,遂出現會元尚居易被奪削事,事查明後,總裁亦被降職,以示處分。像這樣的事情實在不少,這還都算輕的呢。」

  「那麼,還有重的嗎?」

  「當然。」隨即,王爾烈將自己所親眼見到的,在大淩河城禿老婆店從樵夫、船夫那裡聽來的,以及在魁元客棧從士子口中所得來的,都一一地講了出來。最後說道:「這種情況要不嚴加制止,朝廷中所說的選拔人才,恐怕是只剩一紙空文,有其名而無其實了。國家正在用人,各業正在需人。不及時改正,那還得了!?」

  那人聽了,似乎有些感慨,隨即問道:「那麼,當今聖上如何?」

  王爾烈道:「當今聖上,倒是一位明君。他的有關事情,已傳遍朝野了。乾隆帝愛惜人才,考選人士,往往親躬。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在蘇、杭兩地,他鑒於『群黎士庶踴躍趨勢,以文字獻頌者載道接踵』遂諭令內閣對上獻詩文者進行考試,選拔真才。結果,有江蘇省考中的蔣雍植、錢大昕、吳烺,浙江省考中的謝墉、陳鴻金、王又曾等,均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學習行走。乾隆常用這種辦法,既選拔了一批人才,又團結了江浙廣大文人學士。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第二次南巡時,曾諭令內閣,「三吳兩浙,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澤,比戶書聲,應試之人日多,而入學則有定數」,遂增取學額。蘇州名士沈德潛即此所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第三次南巡,在蘇、杭兩地,用上法又得孫士毅、吳泰來,陸錫熊、郭之隆等名士。據聞,乾隆帝曾多次親臨貢院,巡視號舍(考棚)。他見號舍矮屋風簷,考生十分辛苦,便手諭,令發給蠟燭木炭,准許考試入場時攜帶手爐,以溫筆硯。這些舉動,雖發生在京師,卻暖了天下舉子之心也。若能再加強一些法制,嚴禁科場上的不良習風,將會獲取更多俊才也。」

  那人聽了王爾烈的這番話後,臉上浮有喜色,隨即向王爾烈問道:「學士尊姓大名?」

  王爾烈聞之,隨即從腰間掏出一紙片送上,說道:「這是我的名剌,姓名、籍貫、功名均在上頭。」

  名剌,即後來所流行的名片也。《分甘餘話》載:「順治末,社事甚威,往來名剌,無不稱社盟。」其中的「名剌」,即指此而言。

  原來,這個舞劍者,不是別人,正是當今聖上乾隆皇帝。是年,乾隆帝已64歲。但是,由於他精于修身之道,善保養,注重鍛煉,身體很好,顯得很年輕,看上去也就在五十上下歲。是年,王爾烈44歲。二者相比起來,倒也所差無幾。

  乾隆帝不愧一代明君。他經常易裝簡從,微服私訪。他這這次來雍和花園,就是有目的地要與考生士子接觸一下,以瞭解試場情況和士子們的要求。

  不久,這科殿試開始了。

  這科殿試,主司還是大學士劉統勳、左都禦史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

  殿試畢,拆封閱卷時,竟生出一件怪事,出現兩個「王爾烈」試卷,同時又分別批示為「欲擬一甲一名,請主考定酌。」

  在清代科甲考試中,閱卷有一定程序。即:同考官呈副主考,副主考呈正主考。若殿試,則由正主考呈皇上御覽,再作定酌。

  這次殿試,待觀保、莊存與兩名副主考從同考官手中接過這兩份試卷時,都有些大駭,未敢久留,急忙轉呈正主考劉統勳。

  劉統勳乃為大學士,居相位,又是書法家,很瞭解乾隆帝的字體。他接過一看,不禁大笑起來,發現其中的一份「王爾烈」試卷,正是乾隆帝所答。不過,他也有些蹊蹺。但是,這是當今聖上的事,作為一名臣子,也不好追問。他用心轉念了一下,便急忙向太和殿走來。

  在清代,大學士即宰相。在朝廷中,起著承上啟下,平時負責處理一般朝政的事。劉統勳身為大學士,當然知道皇上的行蹤了。乾隆皇帝是個精心朝政的人。他在平日裡,除了在禦書房看看書,在皇宮大院內及翰林院、軍機處等相關的地方走走外,便到太和殿去批閱奏摺和處理一些事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