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他們十人,分別住在兩個館舍,由於有四雙兄弟的關係,他們常集合在一起。他們也和其他的士子一樣,每集合在一起時,總是少不了的要高談闊論起來。其談論的內容,也多是科甲上的事情,更多的是些趣聞。 這日,用過早膳,他們又都會合到一起了。敘過一些閒話後,便又談起科場上的事情。王爾烈說道:「本人與諸位學兄相比起來,晚來一步,算是後生了,所知也是自然少些。在咱這十人中,有八人都是兄弟雙雙,這也算得稱奇了,實在是欽佩之致,感念深深。」 沈詩李聽了後,說道:「其實,在曆科考試中,於鄉、會試兄弟同登的先例也很不少。據我所知,康熙朝就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戍科會試,山東福山的鹿廷瑛、鹿廷瑄兄弟同登;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會試,歸安的沈涵、沈三兄弟同登;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醜科會試,宜興的儲郁文、儲雄文同登,而其兄儲大文,則為本科會元;雍正朝,就有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會科,宜興的儲方慶、儲善慶兄弟同登;乾隆朝,就有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會試,歸安的潘汝誠、潘汝龍兄弟同登;乾隆十六年(1751年)庚午科鄉試,長州的周日萬、周日瓚兄弟同登。」 沈詩杜說道:「其實,也不僅是兄弟同登,更有父子同登的趣聞。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鄉試,江南榜長州周永驥、周日萬父子同登,而漳浦蔡新與其曾祖蔡文肅南北同舉;乾隆四年(1739年)巳未科會試,烏程的費瀛、費蘭先父子同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己恩科會試,大興邵自鎮、邵庚曾父子同登。」 黃叔琬說道:「其實,也不僅士子如此,就是主考官與同考官中,也有兄弟,父子同任的。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鄉試,湖南主考曹鼎望與廣西主考曹首望為兄弟,典山東的吳國龍與典福建的吳國對為兄弟;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補癸卯正科(1723年)鄉試,順天同考官呂謙恒、呂耀宗父子,同闈分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鄉試,主考刑部尚書劉統勳、廣西正考官劉墉父子,同闈授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鄉試,浙江主考觀保、山西主考德保為兄弟。」 黃叔璥說道:「方才,沈詩李學兄說到兄弟同登事,我查了一下筆記,發現還遺漏了四樁。這四樁兄弟同登者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鄉試,湖廣解元陳大華與兄陳大群同登;乾隆二年(1737年)丁己科會試,吉林觀保、德保兄弟同登,並同授翰林院編修,又同授翰林院掌院學士,後觀保任禮部尚書、德保任工部尚書又同任;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會試,涿州劉湘、劉洵兄弟同登;而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醜科會試,山陽李時謙、李時震、李時鎧兄弟三人同登。」 張學庠說道:「在科甲中,不僅有此榮耀的事情發生,更有起死回生者,引為奇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會試、榜已定。但是,因故將已取中的張書勳撤掉,遂從落榜者中選秦大成補之。萬沒想到,秦大成竟在這年殿試取中狀元。而張書勳於四年後,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戊科殿試大魁天下,獨佔鰲頭,亦取中狀元。」 張學賢說道:「聖上歷來對考試和選拔人材極為重視,有許多鄉、會試主考官都是由狀元出身的人擔任。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皇太后六旬萬壽,特開壬申恩科,鄉、會試一歲並舉。江西正主考蔡新、副主考金甡皆狀元出身。也有一榜取中兩狀元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鄉試,順天主考副都屠沂、侍讀陳世倌,一榜得兩狀元,即金壇的于振,于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殿取中狀元;安州的陳禛華,于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補行正科殿試取中狀元。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鄉試,順天主考吏部尚書孫嘉淦、禮部侍郎吳京驥,一榜得兩狀元,即莊有恭於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殿試連捷,錢維城於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殿試獲中。 賈策安說道:「與張學賢仁兄所說相反,也有不少因科場舞弊而遭處治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鄉試,順天解元毛師灝,于壬申科(1752年)殿試,因懷挾參閱書籍,查出,被除名。福建解元邱鵬飛,本武生,以兄邱振芳代作,事發,被除名。」 賈策治說道:「鄉、會試,策試方法、場次及科目,多有改換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會試,廢八股取士,專用策論,改試二場。康熙八年(1669年)巳酉科會試,則恢復八股文字,照例試三場,並准刊刻試錄,同時恢復八旗考試制度,歸併與民人同場一例考試。試卷秩列,往往要貫以省名的頭一個字或第二個字。如,雲南省,定為『雲』字號;四川省,定為『川』字號;廣西省,定為『廣』字號;貴州省,定為『貴』字號。凡此種種,如是云云。」 王爾烈聽了上述四對兄弟八人所言,大開眼界,增加了不少的經驗閱歷,很是歡欣。於是,他對身邊的邵晉涵說道:「看來,考試之事,不僅讀書是試,考場的規矩也是試啊。我方才聽了諸位仁兄的高論,茅塞頓開,實感耳聰目明也。」 邵晉涵說道:「其實,我也是初來乍到,首次參加會試,所知本來甚少。今日聽了這些論述,亦是受收益匪淺。适才,王學兄所言,亦正是我所想。沒有別的,但望王兄在本科中獲捷。」 王爾烈聽了,立即手一抱拳,說道:「多謝期望。我也祝邵學兄在本科中考出個會元來。」 他們所說的話,只不過是些逢場戲言,沒想,竟然應驗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會試,主司為大學士劉統勳、左都禦史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都是朝廷重臣。中試者,計一百六十一名。 劉統勳,字延清,號爾存,山東諸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雍正年進士。乾隆時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曾多次察看黃河、運河河工。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四任會試正考官,著有《劉文正公集》傳世。為三朝元老。 觀保,滿洲正白旗人,祖籍吉林亮馬橋。姓索綽絡氏,漢姓為石,字伯容,號補亭。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尚書,遷左都禦史。以文章受知遇,屢典貢舉,為詞林耆舊。諡號文恭。有《補亭詩稿》傳世。莊存與,字方耕,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殿試榜眼。其弟莊因培,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戍科殿試狀元。 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會試時,邵晉涵果中會元。王爾烈則名列第二。 說起這事,尚有一段蹊蹺的趣聞。 這科會元本擬王爾烈,而邵晉涵名列第二。但在榜未發前,皇八子多羅儀郡王永璿與皇六子多羅偵親王永瑢,還有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他們三人知道王爾烈的字好,善書法,便前來其居住的館舍魁元客棧求字。 王爾烈的字也確實是好。字宗王羲之、王獻之,有「遼陽第一書家」之稱,後在《皇清書史》第十六卷中曾載:「其書《千峰記》二冊,可稱二寶。」 這日,三皇子前來所求題扇,偏巧王爾烈未在館舍,當時只有邵晉涵在屋。邵晉涵得知是皇子求寫,那敢怠慢,便要出去尋找。三皇子得知後,未准,永璿說道:「此次題扇,是應皇太后之托而來,用得正急。既然王學士不在,也就作罷了,待有機宜時再前來拜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