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紀曉嵐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七一 |
|
十三、總纂四庫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閏三月,編纂四庫全書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乾隆皇帝詔開四庫全書館。館中首設總裁,總裁之下,設總纂、提調、總閱、總校、繕書、監造各處,分別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開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官,計有三百多人,謄錄員一千人,總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參與其事。 其編輯規模之龐大,恐怕應為「世界之最」,雖非絕後,確是空前。 這個編纂機構,其中有皇六子多羅傎親王永容,皇八子多羅儀郡王水璿,皇十一子永瑆,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倫,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學士舒赫德,以及阿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珅、蔡新、王際華、裘日修等各閣領事、各部尚書,先後16人擔任總裁官。副總裁官也先後有梁國治、曹秀先、張若、劉墉、王傑、彭元瑞、金簡、董浩、曹文植、沈初、錢汝誠、李友棠等12人之多,但真正負責實際編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讀紀昀、刑部郎中陸錫熊、太常寺少卿孫士毅三位總纂官。 陸費墀為總校官。纂修分校,則由戴震主"經",邵晉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紀昀主"集」。他們帶領的纂修官總共有三百多人,其中像王念孫、朱筠、翁方綱、王太岳、姚鼐、盧文弨等,都是碩學通儒,一時名宿。他們校覆古籍,詔求天下遺書一萬三千餘部,厘定應刊、應鈔、應存,依照經、史、子、集,分門別類,列成總目。前後用了近20年時間,《四庫全書》最終告成。分別建"文淵"、"文津"、"文溯"、"文源"、"文匯"、"文瀾"七閣,貯藏了十七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冊全書。把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典籍,幾乎包攬殆盡,真稱得上"汗牛充棟」,亙古奇功了。 開館這年,乾隆已經63歲,唯恐看不到《四庫全書》的完成,又傳諭採擷四庫精華、編繕《四庫薈要》,並分繕兩部,一部貯藏於紫禁城內的摘藻堂,一部存放在長春園呋腴書屋,每部書有四百七十三卷,裝成一萬二千冊。 四庫全書的編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間的一個盛舉,對於紀曉嵐來說,則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紀曉嵐日坐書城,博覽群籍,尋章逐句,從《永樂大典》搜輯散逸,盡讀各行省進獻書籍,極盡艱辛。整整用了8年時間,完成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稱《四庫總目》或《四庫提要》,收正式入庫書三千四百五十八種,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種,總計一萬二百四十六種。各書提要,將一書的原委撮舉大凡,並列敘者之爵裡,訂辯其書文字之增刪,與篇帙之分合,批評其敘事議論之得失。諸書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 「總目」按照全書體例,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首,各冠以總序,撮其源流正變,以挈綱領。共分經部十類、史部十五類、子部十四類、集部五類。類下有屬,每類之首,也各冠以小序,詳述其分並改隸,以析條目。每類之中,先以文淵閣著錄(即編入四庫全書)的書籍列在前面。那些言非立訓、義或違經,與那些未越群流的尋常著述,經評定不足以收入四庫之中,而也未嘗奉旨銷毀的書籍,則附存篇目,排列於後,藉存梗概,以備考核。如是流別繁碎的,又分析子目,使之條理分明。如是意有未盡,列有未該,就或在子目之末,或在本條之下,附注按語,以明通變之由。諸書各以時代為次,歷代帝王著作,以隋書經籍志例,冠各代之首。每書名之下,各注某家藏書,以不沒其出處。那些坊刻書籍,不便專題一家的,便注上"通行本」。 各書的編次先後,都以登第之年,生卒之歲,為之排比,或根據所往來唱和之人為次,不可詳細考證的,就附在本年之末。僧侶羽士、閨閣宦仕,以及外國的著作,也各分時代,不再區分。至於箋釋舊文,就仍從所注之書,而不論作注之人。如是褒輯舊文,而自為著述,與根據原書而考辯的,事理不同,就仍隨時代編入,統計著錄有一百零二卷,存目八十七卷,著錄存目並有的有十一卷,一類或占一卷或數卷、十餘卷不等,別集多達三十八卷,楚辭類則不足一卷,全書共二百卷,書前冠以乾隆"聖諭",館臣"進表",與"職名"、"凡例",以及"門目等卷目四卷,大致記述了"全書"與"總目"纂修經過與編寫體例。 「總目提要"著錄的書共一萬多種,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葉以前中國的重要著作,這萬餘部典籍的提要 ,「門類允當,考證精華",對瞭解中國古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學術著作,「進退百家,鉤深摘隱,各得起要指,始終修理,蔚為巨觀",「大而經史子集,以及醫蔔、星相、辭曲之類,其評論抉奧闡幽、詞明理正」。當朝及後世學者讀後,無不驚歎紀曉嵐學識淵通,遂享有"通儒"之稱,被譽為"一代文宗」。 紀曉嵐為編寫《四庫全書總目》,將從各地搜集到的逾萬部書籍,以及宮中秘籍,一一細細審閱,披覽無餘。但起初,明代的《永樂大典》藏置何處,一時尋求未獲,使他為此事十分焦急。 這天,王文治看他著急的樣子,便想與他開開玩笑,鄭重其事地說:「《永樂大典》副本,失於明亡之際。其正本乃國中之寶,明庭十分珍重,當藏之秘閣幽室,方能免毀於兵燹。今事過三百年,世間尚無正本的傳聞。查諸史籍,更無記載,究竟藏於何處,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防齋戒三日,祈神指點,或許能出現奇跡。」齋戒三天,不食腥葷,不近女色,這在一般人說來,並不是什麼難為之事。可是,對紀曉嵐來說就不同了。他性喜肉食,平時養成了習慣,每日三餐,頓頓吃肉,配以濃茶即可。如今要他齋戒吃素,無異於一種刑罰。再說他自幼就精力旺盛,從17歲結婚,到這時30多年了,除了不得已的情況而外,他幾乎夜不虛度,雖然年屆半百,依然如故。三夜獨眠,也會使他難忍難熬! 對於他的生活癖好,王文治素來清楚。所以建議他齋戒三日,表面上一番好意,肚子裡流的卻是一灘壞水,要治治這位好色成性的風流才子。 紀曉嵐是何等聰明,哪裡會不明白王文治的用意?但他考慮:既然沒有《永樂大典》散佚的傳聞,那肯定還藏在什麼地方!只是尋找的不細,沒有發現罷了。在宮中再細緻地尋找一遍,即使找不到,也可斷定它沒有藏在紫禁城中了。紀曉嵐考慮再三,居然不露聲色,願意依計而行。這一點,實在出乎王文治的意料。 「你當真戒齋三日?」王文治不大相信。 「只要能找到《永樂大典》,我齋戒一個月也無妨。更何況事關鬼神,不可半點造次!」紀曉嵐也一本正經起來。 事也湊巧。紀曉嵐齋戒兩日,指揮宮中大小太監細細查勘,一位小太監爬到"敬一亭"的頂架上,終於發現了密藏在這裡三百餘年的《永樂大典》。 「嗨!找到啦!找到啦!」小太監高興得一時忘了宮中禁忌,高聲歡呼起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