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瑞 | 上頁 下頁
一三


  §丈田平徭

  淳安山多地少,田裡不長東西,山上只出茶、竹、杉、柏,少有別的樹木,相當貧窮。海瑞剛到任時查戶口登記冊,發現當時流亡在外的竟有千人之多。海瑞從小和窮人在一起,知道農民不到過不下去時,絕不會外出逃荒。在視察中,他不斷地為老百姓的赤貧所震驚。他深入百姓調查研究,發現地主和農民的土地佔有很不合理。明朝時,農民的稅賦是根據土地佔有的數量確定的。在核定各戶的土地時,地主依仗自己的勢力,把好地都據為己有,分給農民就只能是那些偏遠、零散和貧脊的土地。後來,一些農民破產外逃,地主就私自移動界樁,把農民的地都劃到自己的範圍之內。還有些地主組織開荒,新開出大片土地而不交稅。因此,一些地主佔有很多土地,多的達幾百畝上千畝,卻只要交很少的稅。而貧農土地少,更沒有什麼好地,卻不得不交很多稅。於是富的愈富,窮的愈窮。

  徭役的情況也類似。每丁少的要出一兩二錢銀子,多的要10幾兩。富紳們往往有辦法為自己找到減免的途徑,窮苦農民卻只能默默忍受,弄得「小民不勝,憔悴日甚」。海瑞為貪官污吏的為非作歹行為痛恨不已。他氣憤地說:「天下事都被秀才官作壞了。這些混帳官員豈只是沒有才幹,更是貪殘刻削,私充官囊,即知自愛者亦不免為鄉願義得交戰胸中,窮竭膏脂,博交延譽。乃輒歸咎朝廷征賦煩不可為,何也?征賦即煩,各有定額,去什一未遠,而額外可省不省,朝廷為之,抑諸臣為之耶?」海瑞看穿了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指出這不單是地方官員的無能,其實是不法官員作官只知中飽私囊,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即使一些尚存良心的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或名份,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百姓搞得這麼苦,大家都說是朝廷稅賦所致。其實,朝廷所定稅賦有明確規定,該減免的不減免,該節省的不節省,這不是朝廷所為,這其實是地方官員的問題。

  海瑞採取一系列措施,重新丈量各家土地,重新核定各家應該承擔的徭役。在丈量土地的過程中,他又發現僅根據土地面積來衡量各家的經濟實力是不確切的。有的人家田地很多但卻不富,因為他們可能佔據了很多貧瘠的土地。而有的人家雖然占的田地不多,卻占了大量山林,因此這樣的人家倒可能比較富裕。

  經過反復調查,海瑞確定了淳安的四家大戶,以他們為標準下推,根據實有土地面積及各家實力核定各家應該承擔的稅賦和徭役。有力量就多承擔,無力量就少承擔或免承擔。根據朝廷的有關規定,海瑞頒佈了各級官員的優惠標準,其用意十分清楚,無非是杜絕各種超標準的享受。如,規定一品官可免糧30石,人丁30丁;二品免糧24石,人丁24丁,七品免糧10石,人丁10丁;八品免糧8石,人丁8丁;九品免糧6石,人丁6丁。京外官員減半執行。縣府裡的各級工作人員,也各有明確減免標準,如教官、監生、舉人、生員各免糧2石,人丁2丁;雜職、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糧1石,人丁1丁。以禮致仕者免其7/10,犯贓革職者不在優免之例,云云。標準一出,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

  並且標準公諸于眾,百姓心中明白,誰要從中搞鬼也不容易。

  一系列措施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淳安縣經濟很快復蘇,生產蒸蒸日上,出現了安居樂業的好形勢。

  但是,海瑞此舉得罪了大地主,後來這些大地主聯合起來攻擊海瑞,給海瑞找了不少麻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