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韓愈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苦讀書榜上無名 無所依寄人籬下

  在宣城的生活,清貧但卻平靜。嫂子鄭氏靠著祖產維持著一家人生計,為了補貼家用。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首飾,偶爾還會給大戶人家做點兒針線活掙幾個錢。

  韓愈不需操心衣食,每天專心研究儒家經典,誦讀詩文。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提高,他越發感到時俗好尚駢文的可憐,逐步建立了發揚儒道、倡導古文的信念。

  侄兒老成也漸漸長大,成了一個知書達禮的少年,一家人你敬我愛,日子雖苦,卻也不乏樂趣。

  轉眼間,已到了德宗貞元二年,韓愈已經19歲了,到了該上京趕考的時候。

  一日,韓愈正在書房裡讀書。嫂子鄭氏輕輕推門進來,韓愈渾然不覺,依然專心致志地誦讀。

  「愈兒」鄭氏輕步走到他身後,開口道。

  「嫂嫂。」韓愈慌忙轉身,搬過一把椅子,道:「嫂嫂坐。」

  「愈兒,」鄭氏坐了下來,「算算今年你已19了,你們韓家幾代都是做官之人,詩書你已讀了不少,該到上京趕考求取功名的時候了。你自幼喪父喪母,嫂嫂養你至今,也有不少地方委屈了你,平日裡管教甚嚴,都是為了你有朝一日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嫂嫂言重了。」韓愈有些激動,「嫂嫂的養育之恩,韓愈無言以報,定當刻苦攻讀,求得功名,以慰父兄在天之靈,報答嫂嫂的撫育之恩。這麼多年,沒有嫂嫂含辛茹苦的照顧,定無韓愈的長大成人。」

  韓愈動情地看著嫂嫂鄭氏,看著她花白的頭髮,佈滿皺紋的額頭,看著她因為做活而變得粗糙的雙手,心裡一陣酸楚。

  「愈兒,照顧你是我的責任,俗話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只是這些年家境貧寒,虧待了你。」鄭氏的眼角濕潤了。

  「嫂嫂。」韓愈跪到鄭氏面前,淚水潸然。

  不幾日,韓愈背起嫂嫂鄭氏給打點好的行裝,告別了撫育他多年的嫂子,也告別了情同兄弟的侄兒老成,取道河中,來到了長安城。

  長安城的繁華熱鬧是宣城所不能比的,街道上車馬鱗次不絕,道兩旁的宅院排列齊整,顯出了大都會的氣勢與景象。

  韓愈邊走邊四處張望著,心裡充滿了好奇與新鮮。

  一轉彎,他看到前面有一客棧,信步走了過去。

  客棧頗具氣勢,正門匾額上寫著三個燙金大字:

  狀元樓。兩個大紅燈籠高高地掛著,在微風中搖頭晃腦,耀武揚威。

  「客官,打尖呢還是住店?」店小二顛顛地跑了出來,殷勤地問道。

  「住店。」

  「您裡邊請。」

  看著客棧廳堂裡整齊潔淨的擺設,看著樓上裝飾得頗為精細的屋子,韓愈的心裡直犯嘀咕,他忍不住問道:

  「店家,有沒有便宜點兒的屋子?」

  「便宜?咱們這兒招待的可都是有身份的人。每年進京趕考的秀才擠破腦袋都想住進咱這『狀元樓』,您老能住進這店,是您的福氣。」店小二的語氣不無嘲諷。

  也罷,住就住吧。反正過些日子考完了就可以回去了,韓愈心裡思忖著。

  「店家,那就給我安排個住處吧。」

  於是,韓愈就在這狀元樓裡暫時住了下來。

  第二日,韓愈起了個大早,一路打聽著,找到了考試的地方。然而一問,他的心涼了半截,原來這唐朝參加進士考試的人有條件限制,非在州縣取得貢士身份的,不得應考。想想這一路勞頓,千里迢迢好容易才來到這裡,卻弄個無功而歸,他實在不甘心。

  想來想去,韓愈決定留在長安,繼續刻苦讀書,待來年取得貢士身份,再次應考。

  打定主意,他回到狀元樓。

  「店家,給我結帳。」一進門,他沖店小二說道。

  「給銀一兩,客官,您不參加應試了?」店小二疑疑惑惑地問道。

  「請問店家,這附近可有便宜一些的地方?」韓愈答非所問。

  「這我可就不知道了。」店小二作恍然大悟狀,一臉的勢利。

  「你,」韓愈十分氣憤,「你不要狗眼看人低。」說完,上樓取了自己的包裹,逕自去了。

  走在繁華的街道上,看著道路兩旁鱗次櫛比的深宅大院,想起在宣城有嫂子支撐而衣食不愁的日子,他不禁心生感慨,隨口吟道:

  「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豈敢尚幽獨?與世實參差。古人雖已死,書上有遺詞。開卷讀且想,千載若相期。出門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於此中息,天命不吾期。」(《出門詩》)一路走著,他忽然想起嫂子曾說過叔父雲卿曾拜監察禦史,自己若在長安久留,住客棧終究不是個辦法,不如投奔叔父。想到這裡,他加快了腳步。

  然而,當他費盡周折找到監察禦史府時,那裡早已改門換戶,不再是叔父雲卿的府邸了。看到他垂頭喪氣、滿臉失望的樣子,好心的看門人對他說:

  「這位相公,當年韓禦史的二公子家尚在京城,你不妨去找他。」

  「多謝老人家指引。」韓愈的心裡又燃起了希望,連聲稱謝。

  循著看門人所指的路線,韓愈終於尋到了從父兄的家中。兄弟相見,自是份外高興,大擺筵席,談今敘舊,熱鬧一番。

  從此,韓愈就在從父兄的家裡住了下來,安心讀書,只待應考。

  時間像流水,於不經意中匆匆而過。倏忽間,已是貞元三年了。唐王朝的聲勢如將沉的夕陽,愈來愈下,吐蕃借機作亂,寇侵中原。一時間,邊境的百姓四散奔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兩軍混戰甚久相持不下,北平郡王馬燧奏請聖上請求議和。德宗准奏,於是兩軍停戰,達成了議和的協議。然而,議和並不意味著結束,雙方還需就邊境線等問題訂立盟約,因此德宗派遣百余名官員及隨從前往吐蕃地訂盟。韓兄也作為一名訂盟人員隨眾同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