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成吉思汗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鐵木真聞言大哭而出。适才隻身冒險去捍衛鐵木真一家的察剌合老人,此時正處於奄奄一息的地步。前去看望垂死的老僕人,這是年僅9歲的鐵木真充當首領的第一個行動,是他在這個冷酷的社會上學步的開始。他後來的所有政治行動都打上了這種冷酷社會給予他的殘酷教訓的烙印。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鐵木真在垂死的察剌合老人床前的傷心的哭聲,因為這一發自內心的充滿人類友愛與同情的舉動首次向我們揭示了他的為人。 但訶額侖母卻沒有沉湎於絕望與悲哀之中。她和她的兒女被人拋棄,被她本可以引為領先的人們所出賣,這一切並沒有使她頹唐。相反,這位剛強的婦女卻表現出令人敬佩的魄力。這個氏族的旗幟是一面系有犛牛毛或馬尾毛的九尾大纛,稱為「禿黑」,是該氏族權威的象徵。泰亦赤兀惕部頭目率眾而徙,訶額侖聞訊,即持此大纛上馬,飛奔前去追趕拔營而去的部眾。她飛馬來至眾前,大纛一揮,半數叛眾不禁大驚,不由自主地止步了。可以說,開始,她的勇氣加上也速該把阿禿兒在人們心中留下的記憶,曾一度壓倒了泰亦赤兀惕人的敵意。這裡我們可以設想當時的情景:塔兒忽台乞鄰禿黑和脫朵吉兒帖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地走在前面,後面是車輛、牲畜群和牧民群,亂哄哄地遷徙著。 正在這時,訶額侖飛馬而至,突然出現在叛眾面前,手持一杆大纛,勒馬轉身面帶殺氣地朝著眾人,義正辭嚴地重複著這些「逃跑者」當年投奔也速該把阿禿兒時所立下的效忠誓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設想:當時,面對這突然發生的情況,聽了訶額侖的一番話後,正在行走的隊伍立即亂成了一團。心裡想起自己的職責,耳邊迴響著訶額侖的怒責之聲,但同時又想起昨晚向泰亦赤兀惕部頭目們作的保證,許多人頓時面面相覷,猶豫不決,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但一陣混亂之後,最後仍是泰亦赤兀惕部頭目們占了上風。适才一度被訶額侖夫人的威嚴所懾或被她感動的人們,最後想了想還是拋棄了她,跟著塔兒忽台乞鄰禿黑和脫朵延吉兒帖去了。所有這些曾是也速該把阿禿兒的百姓的人們,都順著斡難河去了,漸漸消失在遠方。訶額侖及其尚留在營地裡的親人被這些人拋棄了。訶額侖夫人只好返回,家裡除了她的4個兒子(鐵木真、拙赤合撒兒、合赤溫、帖木格)以外,還有女兒帖木侖。此外還有她的丈夫同別妻所生之二子別克帖兒和別勒古台。如此而已。 所有這些兒女均尚年幼,都需要訶額侖夫人一手撫育。正是在這一點上,「訶額侖母」(後來蒙古詩人一直稱她「訶額侖母」)充分表現出了她那種令人敬佩的能力和志氣。人們可以想像,當時這位寡婦帶著7個年幼的孩子,處境是多麼困難。他們被原來忠於他們的人們所拋棄,轉瞬之間由牧民首領的妻子淪為四處流浪的難民。他們母子母女被迫在斡難河上游的森林中和草原上艱苦度日。但這位剛強的婦女絲毫沒有消沉,她竭盡全力,發誓要把孩子們撫育成人,不愧有「訶額侖篾兒幹」(「篾兒幹」是有膽有識之意)之稱。「訶額侖篾兒幹」是蒙古詩人們對她的另一稱呼。此時此刻,擺在她面前的當務之急是設法不讓孩子們餓死。為此,她不得不像原始人那樣到處採摘野果和挖掘野菜給孩子們充饑。她緊系固姑帽奔波於斡難河上下,攀登於懸崖峭壁旁,採摘杜梨和稠梨等野果。眾所周知,在外貝加爾湖地區,林木茂密,林中常有一些諸如花楸樹、野草莓、越橘樹之類的樹木,其果實可供逃難的人充饑。她還手持削尖的刺柏木棍兒,到野外挖一些地榆和野蔥之類的草根給孩子們吃。 孩子們終於逐漸長大一些了,開始懂得報答母親的鞠養之恩了。他們用針製成魚鉤,到斡難河邊去釣魚。有時他們可以釣到大魚,但有時卻只能釣到類似鮭魚的茴魚(這種魚在外貝加爾湖地區河中較多)以及其他小魚。他們把釣來的魚奉獻給他們的母親。 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月複一月、年復一年地艱苦生活著。拋棄他們的那些人認為,他們一家在斡難河上游無依無靠,必定餓死凍死,除此不會有其他出路。他們以為,在漠北那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冷酷無情的社會環境中,孤兒寡母如何能自救?如何能活命?然而,他們孤兒寡母卻活下來了,這是因為,他們是屬古代的剛強的種族。 這些孤苦的孩子的娛樂就是漁獵和打鬥。他們的住處附近居住著劄只剌惕部落。該部落有個青年名叫紮木合,是鐵木真的朋友。據成吉思汗家族的史詩說,當時鐵木真十一歲。紮木合贈給鐵木真一塊公麅髀石,鐵木真則回贈紮木合一塊銅灌髀石,雙方結為安答,常在斡難河水上擊髀石為戲。 春暖花開之時,他倆就一起用自製的木弓箭習射為樂。紮木合自製了一種響箭,稱為鳴鏑,用小牛角尖磨制而成。鐵木真也用柏木或刺柏木磨制了一種箭。二人互贈自製之箭以為交誼。當時這種箭已經可以說是一種武器了。 這時候,流浪者家中突然發生了一場野蠻的家庭悲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