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三四


  白居易這時的詩,清靜閒適中浸透了淒風苦雨。

  他孤獨,他煩悶,他懊惱!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沒有忘懷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

  會昌三年,以石雄代李彥佐為晉絳行營節度使。

  石雄,劉沔之將,守邊疆,引兵戰烏嶺,破五寨,痛擊回鶻的侵擾,並迎太和公主歸朝。這是在邊境立功的大事,這時白居易年已七十有三,還很關心國家大事,寫了如下一首詩:

  河陽石尚書,破回鶻,迎貴主過上黨,射鷺鷥,繪畫為圖,偎蒙見示,稱歎不足,以詩美之。

  塞北虜郊隨手破,山東賊壘掉鞭收。
  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將軍八潞州。
  劍拔青鱗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
  須知鳥目猶難漏,縱有天狼豈足憂。
  畫角三聲刁鬥曉,清商一部管弦秋。
  他時麟閣圖勳業,更舍何人居上頭。

  從這樣的作品,以看出白居易到了晚年還有歌頌邊疆立功的壯志。有人以為他年齡一高便萬事頹廢,其實並不是全面看問題。

  當時在洛陽龍門潭的南面,有一段河灘,礁石連綿,長達十裡,叫做「八節灘、九峭石」,來往的船筏,常常在這裡撞石遇險。船工們經過這裡,總是提心吊膽。為了求得平安,他們不得不赤足裸體,下水推挽。寒冬臘月,也是如此。詩人看到此種情況,內心十分不安,一種揪心的痛苦時時折磨著這年邁的人。

  為了使來往的船隻順利經過此處,更為了那八節灘下的累累白骨,白居易決定開鑿險灘,疏通航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為百姓們做一點事。但是此時他已經七十二歲了,由於一生為官清廉,向來沒有什麼積蓄,家中生活有時甚至困窘到變賣田產來維持。前年元稹家人贈送的潤筆鉅資,又全部捐出修葺了香山寺。但詩人決心既定,便拄著竹杖,克服一切困難,四處遊說。最後終於得到幾位僧人的支持和資助。會昌四年(公元844年),險灘終於疏通,使得「竹篙桂楫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在正式通航的那一天,白居易寫了兩首《開龍門八節石灘》的詩,刻在河邊的一塊巨石上,其中一首寫道:

  七十三歲旦暮身,誓為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裡叱灘變河雙,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

  白居易的這一義舉,固然是出自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詩人「暗施慈悲與後人」的思想因素。詩人自己也說:「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佛家財。他時相逐西方去,莫慮塵沙路不開」,可見佛家「功德福報」的說教,對詩人是有相當影響的。

  次年三月二十一日,白居易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共七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同宴於履道裡家中,號為「七老會」。他們雖然是「七人五百七十歲,拖紫紆朱垂白須」,但豪興猶存,「詩吟兩句神還王,酒飲三杯氣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到了夏天,又加入了136歲的李元爽和95歲的僧如滿,湊成了一幅「九老圖」。他們每日飲酒賦詩,高談闊論。白居易的豪壯氣概不減當年,因此留下了《七老會詩》、《九老會詩》等詩篇,成為一段佳話。

  第二年,即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在一場重病之後,終於與世長辭,時年75歲。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遺體安葬在松柏常青的龍門琵琶峰下,墓前刻著「唐少傅白公之墓」幾個大字。

  詩人生前想著人民,人民懷念著死去的詩人。每當四方遊客來此,總要把醇厚芬芳的美酒灑在他的墳頭,這在當時叫「酒祭」。所以,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佳話:白居易的墳頭,不時還飄散著芬芳的酒香白居易的一生,經歷了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個皇帝。他自幼好學,擅長工文,累登進士、拔萃、制策三科,初入仕途,任校書郎,晚年以少傅告老還鄉,先後曆官二十任,食祿四十年。在黑暗的官場中,他不為權貴所屈,不受黨爭之累,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清白。作為言官,他是淨臣;作為郡守,他是清官。他「綴玉聯珠六十年」,著文75卷,詩筆大小共3849首,在詩歌、散文創作和文藝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寫作的目的非常明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為事」,都是為現實的意思。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有傑出成就的現實主義詩人。正是由於寫作著眼于現實,是為了有補於國計民生,所以白居易的詩歌還具有形式上通俗易懂的特點。唐代的民間文學很發達,他不但不輕視,還加以學習。如他的《新樂府》五十篇,每篇句數、字數都不定,形式自由活潑,這就是向民歌學習的結果。

  在用詞上也很少有晦澀難讀的字眼,倒是有許多當時的流行口語被吸收了進去。

  白居易的詩內容充實,又明白如話,所以收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在社會上流傳極廣。他的詩歌在當時就流傳到日本、朝鮮和中亞各國。所以,當白居易在洛陽去世的消息傳到京都長安時,宣宗帝李忱就曾說過:「文章已滿行人耳。」這種情況在歷代詩人中是很少見的。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在內容上、形式上、風格上和語言上,不僅對當時的詩壇有很大影響,而且對於後世的文學影響也頗大。他的成就,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詩人中,沒有人能超過他。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他也是第一流的大詩人,可以同屈原、李白、杜甫等並列。

  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44歲貶江州司馬以前,政治上銳意進取;44歲至51歲,即貶官江州到外任郡守以前,政治上處於失望與希望交織之中;51歲出守杭州以後,灰心於政治,流連山水,沉湎於聲色,熱衷吏隱,棲心釋老。白居易從積極於世到消極避世,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表現了封建時代一般正直的知識分子得意時亢奮,失意時消沉的共性,這是時代的局限,也是階級的局限。

  雖然白居易作為一個政治家是失敗了,但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成功是巨大的。正因為他「文章已滿行人耳」,難怪後人要「一度思饗一愴然」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