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三〇


  詩人在杭州的另一大樂趣是遊山訪寺。別看當時白居易已年過半百,鬢髮已白,但「登山與臨水,猶未要人扶」。招隱寺留下了他的足跡,恩德寺也有他的遊蹤,天竺、靈隱二寺則光顧最多。《留題天竺、靈隱二寺》詩中說:「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僅給了詩人美的享受,也給了詩人創作的題材和靈感。

  白居易喜歡音樂,喜歡看舞,杭州又是一個音樂歌舞之鄉,所以詩人的業餘生活,也有大半沉浸在這裡了。「夜舞吳娘袖,春歌蠻子詞。」從這裡我們也可看出白居易終究是一個封建官僚文人,當然也就免不了封建士大夫那種陶醉聲色的生活情趣。這一時期白居易寫了不少贈妓詩,也代妓女寫了些贈客詩。不過白居易跟一般的封建士大夫畢竟有所不同,他在《代賣薪女贈諸妓》中寫道:

  亂蓬為鬢布為巾,曉踏寒山自負薪。
  一種錢塘江畔女,著紅騎馬是何人?

  這裡既有對賣薪女的同情,也有對妓女奢侈生活的不滿。詩中的「著紅騎馬」是指當時妓女的打扮。六月,天氣暴熱,江南乾旱,杭州也未能倖免。白居易到處祈雨,均未有結果。現實的生活使白居易認識到靠祈求神靈是不行的,只有靠人的力量,興修水利,自己改變環境。於是白居易動用人力、物力、財力,展開了一場增修湖堤蓄水的活動。幾個月以後,從錢塘門石函橋至余杭門之間,便築起了一道大堤。大堤修好後,白居易親自撰寫了一篇《錢塘湖石記》,讓石工刻在碑上,立於堤頭。碑文中詳細地寫了堤壩的用途,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並訂出章法:百姓請求放水,不必將公文由州到縣,由縣到鄉層層批轉,這樣太耽誤時間,只要經刺史批准後,便可「即日放水」。他除了蓄湖水灌千頃這一功績外,還把從前李泌在杭州時淘過的六個大井,重新浚治,對於杭州的市民用水,有了很大的方便,解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難事。

  白居易除了關心民事之外,為官也十分清廉。據《唐語林》記載,白居易三年官滿時,「俸錢多留官庫,繼守者公用不足,則假而複填,如是者五十餘年」。

  由此可見白居易在任上的清政廉潔,潔身自好。

  白居易在杭州的三年,詩歌寫作是比較勤奮的。

  誠如他自己所說的:

  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
  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
  損心詩思裡,伐性酒狂中。

  如此苦吟的結果,在寫詩的藝術技巧上有一定的可喜進步,但反映現實而具有強烈意義的詩作,卻是很少的。大都是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思想;在寫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過程中,又滲透著頹廢、傷感、歎老的氣氛,那種剛健、勇於表現現實的詩作,幾乎是很難見到了。之所以這樣,是和詩人的年齡過百很有關係。

  他認為「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而且人的一生,「五十已後衰,二十已前癡。晝夜又分半,其間幾何時?」於是滋長了一種及時行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在他59歲以後的25年中,始終影響著他對某些事物的認識。

  長慶四年五月,白居易在杭州三年任滿,接到回京供職的詔命。六月下旬,白居易終於要告別他留戀萬分的杭州了。啟程那天,前來送行的市民很多,男女老少,相扶而夾道相送,灑淚而別。這動人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很慚愧。他即席寫了一首《別州民》表示自己的慚愧之情: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在白居易看來,租稅繁重,加上連年乾旱,致使人民多陷於饑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沒做什麼事,只是給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或許能幫助窮苦百姓延度災荒年月吧。

  白居易離開以後,杭州的百姓為了感激他,把他主持修築的湖堤,稱作「白公堤」。後來,索性連原有的白沙堤也稱「白公堤」或簡稱「白堤」,以表示對白居易的懷念。

  早在白居易於西子湖畔忙著築堤時,長安宮廷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唐穆宗李恒因服用金石之藥中毒而死,年僅39歲。皇太子李湛即位柩前,時年16,是為敬宗。這個敬宗,比唐穆宗更加昏庸,因年幼無知,再加上嬉戲無度,根本就不會處理政事,於是宰相李逢吉得以專權。

  李逢吉字虛舟,隴西人,進士出身。此人生性奸詐,與宦官勾結,利用敬宗無知,做盡了壞事,而且勢傾朝野。朝廷上下均敢怒而不敢言。白居易回到長安後,社任命為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是個閒職,可以說是「官寮幸無事」,白居易對它又不十分滿意,遺憾的是「可惜不分司」。他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表示給宰相牛僧孺。朝中有人好做官,牛僧孺是白居易的門生,詩人很快就被任為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於是白居易便心滿意足地住到洛陽履道裡新居中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