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二六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天,白居易在廬山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新建了一座草堂。這座草堂,共分三間,中間為過廳,前後都有門,也就是說東西有兩間屋子,前後有窗,共四扇。如果是酷熱的夏季,就打開北門北窗,讓涼爽的山風吹進來。冬天為了接納陽光,就打開南窗,敞開南門,這樣可以使屋裡暖和一些。木頭作柱子時就只是把皮剝了,也沒有塗上紅漆,牆也是泥抹的,也沒有刷白,門前的臺階是石頭鋪的,窗戶用蘆葦做成的方格糊上紙而已,門前有一個小院,是用細竹子夾成的,這一座草堂,構造樸素而雅致。

  草堂裡面,有木床四張,屏風兩面,詩人常彈的一張琴放在東屋,西屋算是書房,有儒、道、佛三大教的書詩各兩三卷。陳設簡單而富有古趣。

  草堂周圍,前面有一片平地,方圓有十丈左右(相當於現在所說的一分地)。中間有一個平臺,占這片地不到一半的面積。平臺的南面有一個近似方形的水池,大約是這平臺的兩倍。池邊都是山竹野花,池子裡生有白蓮,還有許多小魚游來遊去。再往南,就是一條天成的石澗,夾澗而生許多參天古松,粗的兩個人都抱不過來。高枝可觸,低枝拂潭水,像一幢樓似地豎直著。松樹下雜生許多灌木,還有許多說不出名的藤蔓植物。日月光照不到地面,即使是炎熱的夏季,這樹下也像初秋那麼涼爽。地面上常走的地方都鋪上石塊,為了出入方便,不沾泥土。草堂往北不足十米,就是層崖積石,生了許多奇花異草,像地毯一樣鋪滿了山。綠蔭濛濛,朱實離離,還不知這些果子是什麼名,只知四季常有。左為飛泉下瀉,右山有名茶。堂東瀑布不大,水懸十尺,從山上直落南澗。早晚一片霧水茫茫,如同仙境,夜裡山泉流水,與琴聲溶成一曲自然暢快的絕唱。

  白居易是這樣描寫的:「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錢懸,自桅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漂灑,隨風遠去。其回傍耳目杖屢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漠月,冬有鑪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真是風光旖旎,有世外桃園的感覺。

  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白居易搬進了草堂,他這時心情雖不好,但又無法,他已有意歸隱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打算「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當隱士了。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白居易奉詔為忠州刺史。這是白居易盼望了幾年的消息,終於來了。白居易心裡明白,這完全是現在為丞相的好友崔群鼎力相助的結果,所以給崔群寫去一首感謝詩,辭意極其懇切: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噓生翅見情深。
  劍鋒缺折難沖鬥,桐尾燒焦豈望琴。
  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
  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

  詩人對這次遷官是比較滿意的。一來貶謫期限縮短了,二來是「盡室得生還」,心裡有說不完的高興:

  「生還應有分,西笑向長安!」

  白居易離開江州之前,還去探視了遺愛草堂。看看親自設計的茅屋,親自栽種的花木,親自參加開鑿的池塘,有說不盡的依戀之情。曾寫過《別草堂三絕句》,詩中雲:

  三間茅舍向陽開,一帶山泉繞舍回。
  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

  次年正月,白居易便帶領全家,辭別了江州,乘船溯江而上,過三峽,入四川,到忠州上任去了。

  江州,屬江西觀察使管轄,治所設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當時又稱鐘陵。過了舊曆年後,白居易一路沿著贛江溯江而上,船至南昌,拜見了江西觀察使裴堪。

  裴堪優禮相待,並送給白居易鶻銜、瑞草、緋袍、魚袋。白居易當時是下州司馬,官階是從六品下,不夠著緋,可是唐制准許「借緋」,故裴堪贈之。裴堪給白居易鼓舞很大,他當即向裴堪表示了決心:「他日秉鈞如見念,壯心直氣未全銷。」臨離開南昌的時候,裴堪在騰王閣上盛宴餞別。裴堪並不是對所有的司馬都是如此,而是景仰白居易的詩名。白居易對裴堪的深情厚意,真是有些感激涕零了:

  新授銅符未著緋,因君裝束始光輝。
  惠深范叔綈袍贈,榮過蘇秦佩印歸。
  魚綴白金隨步躍,鶻街紅綬繞身飛。
  明朝戀別朱門淚,不敢多垂恐汙衣。

  忠州又稱南賓郡,戶僅六千,是個小郡,白居易對它的最初印象頗為不佳。他有詩雲:「一隻蘭船當驛路,百層石磴上州門。」做這個地方的長官,也很不情願,但唯一讓他心慰的是終於將青衫換作紅袍——刺史了。何況這樣以後改官就比較容易了,回京也大有指望了。所以儘管心中難免有去國更遠的鄉關之思,但總不如當年離京南下後和初到江州那一年時那麼沉鬱悽愴之甚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