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他在描寫人物形體動作時,運用細膩的細節刻畫; 他寫人物生活經歷時,便運用高度概括的語言。這樣結合起來,人物形象具體生動,人物命運的發展,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故而他筆下的人物形象是豐滿的、生動的、感人的。 這首詩的重要之筆,是寫琵琶彈出的曲調聲音; 當然寫琵琶彈出的曲調,也是為了描寫這位倡女。詩人用「轉」、「撥」、「攏」、「撚」、「抹」、「挑」、「畫」 等一連串的準備到彈奏結束的動作,準確而傳神地表現了琵琶女的身手不凡。而這一切,都緊扣著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正面描寫琵琶女的情。接著詩人描寫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一連用了八個比喻,把無形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樂聲用人們熟悉的聲音加以表現,形象而又真切。更重要的是,詩人通過一組比喻句,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這裡用的急雨、私語、珠落玉盤、泉流、水漿迸、刀槍鳴、裂帛等詞語,都十分地形象化,而且是人們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只要一聽,便可以聯想起那種音樂氛圍,所以很容易打動讀詩的人。 中國的詩歌傳統寫法是借景抒情,而這首詩先借事抒情。白居易把「倡女」的曲折而不幸的身世,與自己遭受排擠、貶謫的生活,比照起來看,所以容易引起別人的感情共鳴。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千百年來流傳於人們的口頭上,成了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警句。這兩句詩也道出了詩人與歌女同病相憐的根由。雖然白居易的出身、社會地位和生活道路與琵琶女相去甚遠,但他們淪落天涯的遭遇,又何其相似!因此,這兩句詩,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悲憤,以及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現實的深刻感受,完全交織在一起了!接著詩人也和盤托出了自己「謫居臥病潯陽城」的苦悶心情: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而聽到的是杜鵑啼鳴的悲戚,猿猴哀號的慘聲,聒耳的山歌村笛在那種情景之下,也只好取酒獨傾,借酒澆愁愁更愁了。 最後一部分寫詩人的悲戚。當歌女也瞭解了詩人的身世後,更加傷悲,以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感情來重彈琵琶,於是「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詩人聽後,完全融入到傷感的氛圍之中,更是泣不成聲,淚濕青衫!這首詩以聽琵琶開始,又以聽琵琶結束,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一樣,都具有相同的特點,「自然流暢,情致曲盡」。他的長韻大篇,無不順適恰當,毫無牽強拼湊之感而是一氣呵成。正因此,「開元法曲無人記,一曲琵琶說到今」。 白居易在江州的第二年,情緒更加低落,牢騷滿腹。此時他總的思想只有一個「安時順命」,這一點他在給好友楊虞卿的信裡,闡述得最為清晰:「師皋,人生未死間,千變萬化。若不情恕於外,理遣於中,欲何為哉?僕之是行也,知之久矣。自度命數,亦其宜然。凡人情通達則謂由人,窮塞而後信命。僕則不然。十年前,以固陋之姿,瑣劣之藝,與敏手利足者齊驅,豈合有所獲哉?然而求名得名,求祿行祿,人皆以為能,僕獨以為命。命通則事偶,事偶則幸來。 幸之來,尚歸之於命;不幸之來也,捨命複何哉?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實如此也。今且安時順命,用遣歲月;或免罷之後,得以自由,浩然江湖,從此長往。」 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當他無力擺脫困境的時候,也只有歸之於命運,然後採取逃避,實質上也就是屈服。在元和十一年快要過去時,白居易寫了一首《歲暮》詩,把自己的思想歸納一番,倒是非常準確,也很符合實際: 已任時命去,亦從歲月除。 中心一調伏,外累盡空虛。 名宦意已矣,林泉計何如? 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 另外,還有首《四十五》詩,是特意紀念自己的年齡的,詩雲: 行年四十五,兩鬢半蒼蒼。 清瘦詩成癖,粗豪酒放狂。 老來猶委命,安處即為鄉。 或擬廬山下,來春結草堂。 同時,在他寄給李逢吉、崔群、錢微的律詩中,也表示了引退的決心:「官滿更歸何處去?香爐峰在宅門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