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
六 |
|
白居易此時已19歲了,但在這次及第者中,還是最年輕的一個。《唐摭言》中記載白居易曾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十年苦學,一舉成名,詩人得意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俗話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何況白居易這次中舉,關係到家族的興衰;再加上母親身體多病,歸家報喜,對老人將是最大的安慰,遂決定東歸。當時的習俗,新科進士都要到杏園舉行宴會,叫做「探花宴」。然後齊集大雁塔下題名留念。白居易決定要走時,許多同科進士歡宴相送,他內心充滿了喜悅,寫了一首《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詩,真實地反映了他躊躇滿志的心情: 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擢第未為貴,賀親加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白居易滿懷喜悅之情告別了京城長安,匆匆趕回家告慰母親去了。 貞元十四年秋天,白居易回到家中,一家皆大歡喜。在這一片歡笑聲中,詩人並沒有陶醉。因為在唐朝,考中進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並不馬上授給官職。要取得官職,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叫做「選試」。 選試考取後,再經審查,才能呈請皇帝授給官職。白居易為了對付更高一級的考試,更加勤奮地學習起來。 他告誡自己要珍惜時光,「莫言三十年少,百歲三分已一分」,歲月不等人,不能虛度光陰。 白居易在洛陽沒停留多久,便到宣城去了。他主要是去拜謝崔衍的「貢」舉之情,同時也希望崔衍能繼續提拔他。他寫過一首熱情洋溢的《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把崔衍的「德政」大力歌頌一番,在詩的結尾才說出自己的願望。詩尾寫道: 「身忝鄉人薦,名因國士誰。提攜增善價,拂試長妍姿。霄漢程雖在,風塵跡尚卑。弊衣羞布素,敗屋厭茅茨。養乏晨昏膳,居無伏臘資。盛時貧可恥,壯歲病堪嗤。擢第名方立,耽書力未疲。磨鉛重剸割,策蹇再奔馳。相馬須憐瘦,呼鷹正及饑。 扶搖重借便,會有答恩時。」 他在詩中呼求崔衍提拔他,他把自己比做「瘦馬」、「饑鷹」,因為「瘦馬」和「饑鷹」是最需要外力援掖的。事實正是如此,考中進士僅僅是仕宦之途的一個起點,未來還有許多關卡,正需要人來扶持,對第一個賞識他的人寄予最可靠的希望和祈求,是極自然的事。 另外,在宣城遊覽時,他曾去憑弔過李白的墓,並作有一首《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白居易在宣城小住,遂即去饒州浮梁長兄白幼文任所。 他與白幼文這次相聚心中比較愉快,一直住到秋天才走。當他回到符離時大約是九月了。白居易回到符離後,為迎接拔萃科的考試,不敢稍懈,依然埋頭苦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耽書力未疲」。 貞元十八年(公元892年)冬天,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參加了吏部侍朗鄭瑜主持的拔萃科考試。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白居易名列甲等。第二年的春天,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 在唐朝,秘書省是皇家整理圖書的機關,校書郎的職責就是管理「邦國經籍圖書」。這是一個九品小官,薪俸不算豐厚,也沒有什麼實際工作可做。這種情況下白居易是不大滿意的。他發牢騷說:「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由於工作的關係,白居易在長安城常樂裡租賃了房子,也算定居下來了。這時的生活,他有首詩是這樣說的:「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宴如。」可以看出,他此時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強多了。 深秋,白居易決計回符離搬家,當時對校書郎行動限制可能不太嚴格,正像他所說的:「猶喜蘭台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貞元二十年(公元894年)二月,白居易全家離開了埇橋。路過洛陽,小作停留,白居易曾親去拜禮凝公大師的法身。凝公大師原為東都聖善寺的住持,貞元十九年秋八月遷化。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過洛陽時曾向凝公大師求教,凝公教以「觀、覺、定、慧、明、通、濟、舍」八音。白居易就以這八個字為題,作了《八漸偈》,而且是「升於堂,禮於床,跪而唱,泣而去」。表示對凝公大師的敬崇。白居易這個行為本身,說明他對佛教的信仰不是一般迷信,而是對佛教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已經是「入於耳,貫于心,達於性」了,這自然也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