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由於生前為官清廉,沒有什麼積蓄,死後家人竟沒有能力把他的靈柩運回原籍安葬,只得把它暫時落葬於襄陽縣的東津鄉南原。然後白居易護送家人返回符離。詩人一路上憂心忡忡。父親的突然去世,對於年輕的詩人和他的家庭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家境變得更為艱難,有時甚至連吃飯都有些困難了:「晝行有饑色,夜寢無安魂。」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有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以極其形象的語言,概括了這一時期的生活: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在這種日益艱難的窘境中,為了生活,為了前途,白居易決定南下饒州,投靠任浮梁主簿的長兄白幼文。

  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夏天,白居易先把母親送到了洛陽,住在族兄弟家裡,然後他踏上了南下的旅途。船至江浦,夜泊,詩人浮想聯翩,徹夜難眠。

  《將之饒州江浦夜泊》詩裡有這樣的幾句:「苦乏衣食資,遠為江海遊,光陰坐遲暮,鄉國行阻修。身病向鄱陽,家貧寄徐州。前事與後事,豈堪心並憂。」

  寫盡了這時抑鬱的心情。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縣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紹下,參加了宣歙觀察使崔衍舉行的鄉貢考試,試題是《射中正鵠賦》和《窗中列遠岫詩》,詩人以才華橫溢的答卷,贏得了崔衍的賞識,和另一個秀才侯權一起,被推舉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於是,白居易又一次滿懷希望,踏進京城。

  唐朝以科舉取士,通過考試選拔國家管理人才。

  考生的主要來源,一是各地學館的學生,叫「生徒」,每年經學館考試合格,可以直接送尚書省參加考試;

  二是不在學館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縣報考,叫「鄉貢」,考中以後,再去尚書省參加考試,叫「省試」。

  白居易就屬￿後一類考生。當時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時算、一史、三史」等,其中明經、進士兩科,尤為重要,名臣多從這兩科出身。明經主要考帖經,進士主要考詩賦,考試及格稱為及第。詩賦自然是學文,但比帖經,思想較為自由;又因齊、梁、陳、隋以來,詩賦對文人有吸引力,已相沿成習,文人多願應進士科,表現自己的文才。因此唐朝進士科特盛,名人多從進士科出身。由於及第人數僅占考生人數的百分之一二,再加上當時的考卷是不糊名的,為權貴提供了舞弊之機,因此每個考生都清楚,落第的可能要比及第的可能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們競相奔走於權貴之門,希望得到推薦,得到提攜。這時的白居易,當然也希望得到幫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白居易需要的幫助不是援引,而是主試官的不偏不倚。

  貞元十六年(公元899年)二月,白居易參加了中書舍人高郢主持的進士考試,試題是《性習相近遠賦》和《玉水記方流詩》。詩人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第四名。同案及第的還有鄭愈、崔玄亮、杜文穎等17人。白居易這次得中,非常感激高郢,曾作《箴言》

  一篇以自勵,他鞭策自己說:「無日擢甲科,名既立而自廣自滿,尚念九仞虧於一簣;無日登一第,位其達而自欺自卑,尚念行千里始於足下。」這種箴言,也就是自誓之辭。他把高郢之恩,始終是耿耿於懷。

  他在江州謫居時,還念念不忘,「還有一條遺恨事,高家門館未酬恩」就是指這件事說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