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卓別林 | 上頁 下頁
二九


  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肖伯納的評語

  1927年發生的事是那麼多,一種挑戰在這年年底來臨。它帶來了一次持續數年的巨大的風波,引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這就是有聲片的出現。

  電影從無聲變為有聲(即演員對話、歌唱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所謂無聲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沒有對白,靠表情、動作、字幕說話,實際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時,就有聲響了,是由一台鋼琴或一支樂隊在銀幕下演奏音樂,配合放映;以後則給影片配上了音樂。因此終有一天,影片中的人物是會發出聲音的。偶然性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因為沒有自己的放映網,當時面臨破產。為了走出困境,這家公司採用了其他公司怕在商業上遭失敗而不敢問津的試驗。他們拍了一部古裝片《爵士歌王》,在1927年10月6日上映,它實際上是無聲片加進4首歌曲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

  有聲電影與別的新鮮事物一樣,剛出世時還帶有許多不足。製作者只是讓它發出聲音,而不知道怎樣控制:門上的把手扭動,像是拖拉機在開著。騎士身披鎧甲,觀眾聽著像來到鋼鐵廠。人物的臺詞,如同在沙土中說話。如此一來,許多電影界人士,包括影評家和導演們,對它表示懷疑甚至反對。他們唯恐這個大膽的新技術,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會起反作用,因為存在30餘年的無聲電影正在改良、趨於成熟,許多人正在獻身於這門事業。卓別林是持反對態度最堅決的人之一,他公開宣稱:「對白片?你們可以說我是討厭它的,它會毀壞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即啞劇藝術。它消除了無聲片的巨大美感。」

  最初的有聲片,由於技術性的大改變,也的確干擾了攝影構圖的完整性和故事情節,使演員無法將對白同自己的表演風格結合起來,這一點反映在喜劇演員身上尤為突出。但是,觀眾熱烈歡迎這種新樣式的影片,因為聲音使電影成為與人的情感更直接的交流工具。這一點在《爵士歌王》問世後的一個多月後得到證實,米高梅公司不甘示弱,拍出了一部大型音樂片《輕歌曼舞》。映出時極為轟動賣座,這是有聲電影的發軔。

  1928年8月,俄羅斯3位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亞歷山大洛夫,對有聲電影發表了一篇宣言,透徹地看到了音響的豐富表現力。認為必須意識到無聲電影的不足之處,認為有聲片的出現使夢想成為現實。這些,使世界各國的影片公司、製片廠,紛紛轉向對有聲片的投拍,各電影院都開始爭訂有聲片。卓別林和愛森斯坦等電影家及那些電影公司都有接觸,這些電影院過去也都是爭訂他的影片的。如今他面對這開始到來的技術革命,自己問自己難道要成為明日黃花 了嗎?

  但是,他觀看了最初的幾部有聲片走出影院時,他固執地認為有聲電影的日子是不可能維持多久的。所以1928年,他繼續創作、拍攝了那部由自己主演的喜劇默片《馬戲團》。20年代是喜劇片和西部片的年代,它們代表了當時兩種典型的美國影片的樣式,卓別林以上述影片保持了它的獨立性和顯赫地位。

  有聲片的浪潮席捲著全球的電影界,它使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幾乎無一倖免地消失,除了卓別林。因此,朋友們、專家們、影迷們都在注意著他的動向,就連以前公開表示不喜歡有聲電影的朋友喬·申克也提醒卓別林:「恐怕以後是它們的世界了,查理。」但卓別林針對自己的情況,這樣說:「我不相信我的聲音會豐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劇片,相反的,我的聲音將會破壞我所希望創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幽默的思想,一個喜劇性的抽象品。」

  他決定再拍一部無聲電影,這引起了眾多報刊雜誌的評論文章,對他的影片的前景表示擔心和懷疑。以往一聽說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登門訂單的製片商,現在也似乎提不起很高的興趣了。他們明白地告訴卓別林,想要看到他精彩的有聲片。這使卓別林感到自己似乎已宛若隔世,一時擔心自己是否踏上了沒落之途。

  這段時間,可想而知在他倔強的外表下,內心世界正遭受多麼大的痛苦。他回顧了自己從影的歷史,思索著為什麼以前拍出的好多無聲片,能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識分子、白領階層、工薪階級在內的觀眾對象……他想到,既然不同類型的娛樂可以同存,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是可以並世的。再則,他堅信自己的啞劇藝術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無聲片呢?

  於是,他創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藝術片之一《城市之光》。這部影片後來在好萊塢慶祝它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由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影評家組成的評委會,把它評為美國電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影片的主題是:當城市繁榮起來的時候,城市裡貧富懸殊的現象也更為明顯。卓別林通過流浪漢與賣花盲女、百萬富翁之間的關係,來展開劇情。他為拍攝《城市之光》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929年至1930年,他進行創作構思,用的是3個素材:

  一個是講一個演小丑的演員,由於在馬戲場上出了事故,導致雙目失明。此人有個多病和神經質的女兒,醫生在他出院時叮囑他不要讓女兒知道他已失明,應等到女兒身體康復後再說,以免刺激這孩子。後來,小丑走路、行動老跌跌撞撞,引得不知底細的女兒哈哈大笑。

  一個是他在1927年拍過的一個未完成的片子《自殺》,內容是一個人要投水自盡,為了保證能沉到水底,他在繩子一頭捆了塊大石頭。正在這時,夏爾洛出現了,勸阻此人,不料自己被繩子纏住失足落水,被石頭拉著沉下去。本來想自殺的人,反而笑著走開了。

  再一個是他醞釀了數年的故事:富翁俱樂部的兩個會員,有次聊天時談到,人清醒時的意識是不可靠的。於是他們決定,用河濱馬路上一個流浪漢做一次實驗。他們把流浪漢送進他們宮殿一般的豪華住宅,讓他盡享聲色犬馬之樂。待他爛醉如泥熟睡後,又把他送回棲身的馬路邊看其反應。結果流浪漢清醒後不相信經歷過的一切,還以為那不過是自己的一個夢。

  卓別林經過嚴肅的分析,認為這3個素材雖各有特點,但社會意義還不夠深刻,藝術價值還不夠高,人物形象還不夠豐滿。第1個素材的情節太傷感了;第2個素材的情節影院效果肯定不錯,但場面過於陰暗、尖刻;第3個素材的情節內容都比較好,但人物之間的關係尚未展開與發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