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卓別林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卓別林另一個人生轉折點的信號在這兒發出,可惜他當時沒接受到。一個年輕人和他的友人為消磨夜晚時光,在街上散步時進入音樂廳,看到了《英國遊藝場之夜》中卓別林扮演的醉鬼,這個年輕人當場說:「若是我有一天當了老闆,就要邀請那個角色來演戲。」此人即2年後(1912年)好萊塢啟斯東電影製片公司的創辦人,也是粗魯滑稽的啟斯東喜劇電影的導演塞納特。 赴美演出結束後回到英國,25歲的雪尼在車站接車時告訴弟弟,他已經結婚成家,兄弟倆原來租住的房子已經退掉了。卓別林在祝賀兄長時,又感到心靈上受到一次沉重打擊。家沒有了,母親也還在瘋人院裡,他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兄弟倆把母親轉入了一家有名的私人醫院。經濟上,卓別林已無後顧之憂,只是一天天感到孤寂。然後,他在浪漫可愛的春末夏初度過了21歲生日。 他很愛自己的祖國,更愛自己的母親。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總有一些人對別人的出身門第、社會地位,存有一種落後的勢利偏見,喜歡劃分階級、區別社會等級。卓別林心中總是感到不安,認為自己雖紅極一時,但今後終將鬱鬱不得志。他還是要去美國發展,尋找屬自己的那片天地。 卡爾諾劇團1913年再次應邀赴美。在各地巡迴演出時,卓別林總是單獨租住在外面,以便多學習一些東西。他說,當時他是帶有一點虛榮心才這麼做的。他之所以要獲取一些知識,並非是出於愛好知識,而是想用學到的東西作護身符,免得因為讀書少而無知被人瞧不起。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這種想法轉變了。他找了不少書,如著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惠特曼、霍桑、歐文,著名的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被稱為「偉大的不可知論者」英格索爾、英國的文藝批評家黑茲科特、著名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等人的作品。 在費城,他從卡爾諾劇團美國分部經理裡夫斯先生手裡,看到了一份從紐約發來的電報,詢問卡爾諾劇團「你班內有無卓福英或與此姓同音的人?如有,請他與百老匯大街隆加克大廈凱塞爾—包曼事務所聯繫。」戲班裡沒這個姓的人,裡夫斯說也許弄錯了,是指卓別林姓。於是卓別林激動起來,東想西想。想到他們家曾有一位闊佬伯母,早年移民美國。是不是她去世了,給他這個從未見過面的侄兒遺留下一大筆財富呢?於是,卓別林當即拍了一個電報到凱塞爾—包曼事務所,說戲班是,卓別林當即拍了一個電報到凱塞爾—包曼事務所,說戲班有一個姓卓別林的,可能是他們要找的人。當天,回電又拍過來「可否請卓別林速來事務所,有事相商」。 第二天,他在這奇特的幻想支配下搭早班車去紐約。一路上車箱晃動,卓別林身子搖晃著,有點晃晃悠悠,他幻想著一個喜劇場面的出現:凱塞爾—包曼事務所是一間律師事務所,他坐在一個律師的辦公桌前,聽律師宣讀伯母那份遺囑。然後在文件上署上姓名,雙手接過遺囑…… 然而,走進凱塞爾—包曼事務所時,正是卓別林的夢醒時分。這家事務所是一家電影製片公司在紐約的辦事處,凱塞爾先生是啟斯東影片公司的股東之一。在證實了卓別林曾是在第42街美國音樂廳演過一個醉鬼的演員後,他告訴卓別林,啟斯東影片公司的製片人塞納特,想邀他代替一個叫福特林的演員拍電影。 拍電影,這是卓別林的另一個夢,不過是一個平淡的夢。自愛迪生定下35毫米為國際電影拷貝的標準規格後,電影便可用任何一種放映機在任何一個地方放映。因此在電影問世後不過10年的光景裡,歐美的電影業飛快地發達起來,美、英、法、德、意、丹麥等國都在拍短片。人們最早是在歌舞劇院、遊藝場、音樂廳觀看這些短片,因此卓別林也是電影的早期觀眾之一。拍電影他過去也想過,到了美國後,他曾建議與裡夫斯合夥買下卡爾諾劇團所有獨幕劇的上演權,來拍電影,但因都是外行此事未果。對啟斯東的滑稽影片他看過好幾部,並不十分感興趣,但是知道電影這門新興藝術的宣傳作用。他認為如果乾這一行只消1年,再回到喜劇團就可以成為聞名國際的名角。同時他願意換換新環境,過過有趣的生活。 9月上旬,卓別林與卡爾諾劇團合同期滿,戲班返回英國。他留下來前往洛杉磯,塞納特的啟斯東電影製片公司在洛杉磯郊區。 洛杉磯,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那裡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有短時的雨季之外,其他的日子陽光普照、溫暖宜人,被稱作「天使之城」。19世紀中葉,那裡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後,各路拓荒大軍源源開去,迅速地把它開發成了一座新興的鎮市。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美麗自然的景致風光,吸引著電影導演和製片廠。他們需要這裡的明媚陽光、柔軟海灘、小片沙漠以及傍著綿延海岸的大片棕櫚林、葡萄園、桔樹、鱷梨和飛翔在花叢中草地上的鳥兒。最使他們感興趣的是,在缺少燈光照明的當時,這裡所擁有的充足的自然光,以及從美國、世界各地流向這裡的情調各異、膚色不同的勞工、牛仔、小商販、冒險者、流浪藝人;他們提供了拍攝電影所需的各類群眾演員和製片廠裡的廉價工人。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優美景觀,這都可以大大降低電影的製作成 本。 因此,從1907年底開始,美國電影業拉開了由電影中心紐約西移洛杉磯的序幕。到1909年,美國愛迪生、埃山奈等7家電影製片公司和法國百代、梅裡愛電影製片公司,聯手組成了電影專利公司;從各種電影技術發明者手中取得16種專利權,從當時惟一能生產電影膠片的柯達公司取得了膠片的專供權,開始對電影經濟全面控制。獨立製片商,如與卓別林聯繫的凱塞爾—包曼公司率先舉起反旗,離開紐約向西部轉移,以逃避電影專利公司的控制、打擊。其他公司也紛紛採取諸如法律訴訟,買通柯達公司要員獲取膠片,挖電影專利公司的牆腳,爭奪演員等手段進行對抗。雙方衝突達白熱化時,竟至槍擊、投彈、武裝衝突,「專利權之戰」更促使美國電影業在1913年大規模西移。 這一切,卓別林當時懵然不知,但他已搭上了這班車。 西移洛杉磯的影片公司、製片廠集中在好萊塢,這塊土地在1900年以前還是荒涼的。土地、房產商人韋爾科特在卓別林出生前3年即1886年,買下此處120畝土地建起鄉間別墅。原籍英國的韋爾科特夫人在伊利諾伊州的家園四周環繞著冬青樹林,到洛杉磯這片荒地上之後,美麗的家園時常入夢。因此1887年春,她從蘇格蘭運來一批冬青樹苗栽在別墅四周,將新莊園命名為「好萊塢」(HollWood),意即「冬青樹林」,盼望在荒地上開拓建設好新的家園。20年後山力格電影公司首先來到這裡拍片,當時洛杉磯的居民還瞧不起這一行,一些房主在門前的租房廣告中還注明「謹謝絕帶狗者和演員」。但隨著電影業全面西移集中在這一帶,不到20年,它就成了世界電影之都。八大電影公司在此角逐,一百多個攝影棚、幾十家洗印廠、電影機械製造廠遍佈市區,每天幾十部電影同時拍制。明星大街橫貫全城,影院林立,樂聲悠揚;華廈別墅,紅燈綠酒;明星山莊,泳池花圃。在貝弗利山山頂上,一條150米長的大霓虹燈組成的「HollWood」的字樣,夜夜通明照亮城區。 這一些,卓別林後來才知曉,因為他已站在了這塊土地上。 當時,卓別林走向塞納特電影製片廠時,是經過多次詢問才找著的。那裡丟棄著一堆堆的破銅爛鐵,擺放著東一垛西一垛的木頭,占地僅150平方英尺的啟斯東製片廠裡也是些破爛房子。他躊躇起來,考慮到底要進不進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