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耶穌 | 上頁 下頁
二四


  正如李·愛德華·克羅辛斯基(Lee Edward Klosinski)指出的那樣:「分享食物是一種交易,它涉及到一系列相互間的義務,而且創造了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複雜聯繫。食物還具有象徵這些關係、劃定群眾界線的能力……食物交換對人們的相互作用來說是很基本的。在食物交換中,隱含著一系列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這些交易涉及到在社會相互作用、相互關係和義務之環境中的諸多個人。食物交換也能夠作為人們相互作用的象徵。吃喝是一種象徵著情感和關係的行為,它溝通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力量,表①明瞭群體身份的界線……」被排斥的「下等人」對這種不平等的社會體制自然會產生兩種態度:一種是報復,用暴力革命打倒「上等人」,把他們變成新的「下等人」,自己成為新的「上等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另一種是夢想通過上帝的公義統治建立一個沒有任何等級差別的絕對平等的社會。耶穌屬￿後者。他出身木匠,工匠階層屬￿下層社會,但在下層社會中又高於苦力、乞丐、妓女、罪人。他受「上等人」歧視,又受「下等人」羡慕。他對這個不平等的社會深惡痛絕,並以實際行動向它宣戰。他蔑視社會輿論(當然是「上等人」的輿論)的譴責(指責他是個貪吃好酒之徒,與妓女、罪人為伍),公然與罪人、稅吏、妓女、乞丐、遊民同席共餐,向人們展示他要建立一個人人絕對平等的社會的理想。

  ①轉引自約翰·克羅桑《耶穌傳》,第91頁。

  耶穌經常用小孩子來代表沒有社會地位的「小弟兄」,不僅是因為小孩子在當時像窮人和受壓迫者一樣不為社會重視,而且因為小孩子心地淳樸、善良、謙卑、坦誠、無私,正如耶穌所祝福的那樣:「虛心的人有福了……憐恤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

  有一次,有人要把小孩子帶到耶穌跟前去求他祝福,門徒認為他們不應該用這些小事來打擾耶穌,不許他們到耶穌跟前去。耶穌看見了,很不以為然地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屬￿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天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馬可福音》十13~16;《馬太福音》十九13~15;《路加福音》十八15~17)

  又有一次,門徒問耶穌說:「老師,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叫過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對門徒說:「如果你們不回轉,變成小孩子一樣,就肯定不能進天國。所以,凡像小孩子一樣謙卑的人,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十八1~5)

  耶穌的話明確無誤地指出:天國屬￿那些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因為具有「赤子之心」的人都不會有社會地位貴賤高低的概念,不會爾虞我詐地去爭奪名利、互相傾軋、追求特權。

  耶穌關於消除社會地位貴賤差別的主張,實質上就是為廣大窮人與受壓迫者爭取人權。但並不是說只要是窮人或受壓迫者就有資格進天國。耶穌在這裡向人們提出了一個重要條件——必須「回轉,變成小孩子一樣」。同樣,耶穌也並不是對社會上層人士一律採取排斥的態度,條件也是他們必須轉變成小孩子那樣具有「赤子之心」。這項條件或要求,對廣大下層人民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為他們失掉的是屈辱和痛苦。得到的卻是做「人」的尊嚴;但對社會上層人士來說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意味著要求他們主動拋棄自己的權勢、地位、財產、榮譽、特權等,變成一個他們一向輕視的所謂

  「下等人」,這當然是他們難以接受的。儘管這樣,耶穌仍然堅持苦口婆心地誘導、勸勉、爭取他們,不輕易地放棄他們,理由只有一個:他們也是「人」。

  耶穌的這種社會理想,門徒們當時並不十分理解。他們中間曾經為地位問題而發生爭論。一次是在迦百農,耶穌在路上聽見門徒們爭論他們中間誰的地位應當最高,就問他們說:

  「你們爭論什麼?」

  門徒們面面相覷,一聲不響。

  耶穌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們中間誰想當最大的,誰就該做最小的,做眾人的僕人。」(《馬可福音》九33~35)

  另一次是在耶穌去耶路撒冷的路上,雅各、約翰的母親(也就是耶穌的姨母)帶著他倆來向耶穌請求一件事。

  「你們想要什麼?」

  雅各、約翰沒有作聲,他們的母親替他們請求說:「求你答應我讓我這兩個兒子在你的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耶穌見連他最親密的兩個門徒都不理解自己的理想與使命,不禁有些傷感地對他們說:

  「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

  「我們能!」雅各、約翰同聲回答說。

  耶穌語重心長地說:

  「我所喝的杯你們固然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給的,乃是我父給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其他十個門徒聽了雅各、約翰的請求,都非常生氣。耶穌就開導他們說:

  「在世俗的王國裡,有君王統治人民,由大臣管理百姓。但你們卻不是這樣的。誰想在你們中間成為最大的,誰就應當做最小的;誰想在你們中間做首領,誰就應當做你們的僕人。因為凡抬高自己的,必被降卑;凡自己謙卑的,必被抬高。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做許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二十20~28;二十三11~12;《路加福音》二十二24~26)

  為了以身作則,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按照猶太人的習慣親自像僕人那樣為門徒們洗腳。耶穌以實際行動打破了世俗傳統的貴賤尊卑的界限,為後人樹立了光輝典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