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耶穌 | 上頁 下頁
二三


  「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

  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饑餓;

  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加福音》六24~25)

  那麼,有錢人能夠進天國嗎?

  耶穌的回答是:「對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但對上帝來說,則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十九26)這就是說,有錢人進天國要靠上帝的「神跡」,這「神跡」就是有錢人自願放棄自己的財產而專心追求天國和公義。因此,耶穌勸告人們對財物採取超然的態度。他說:

  「一個人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他若不是恨這一個愛那一個,就是忠於這一個輕視那一個。你們不能又服侍上帝又服侍金錢。」(《馬太福音》六24)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因為地上有蟲蛀,會生銹,又會有盜賊來搶、來偷。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天上,那裡沒有蟲蛀,不會生銹,也沒有盜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六19~21)

  這就是說,有錢人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與窮人共享,就能「積攢財寶在天上」,就能進天國,這就是「神跡。」

  人不去追求財富,生活怎麼辦?

  耶穌又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嗎?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貯藏糧食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們,難道你們不比飛鳥更貴重嗎?你們有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試想田野裡的百合花是怎樣生長的,它不勞苦,也不紡織。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最榮華的時候所穿的衣服也比不上這花中的一朵。野地裡的花草今天還在,明天就可能被丟進爐子裡燒掉,上帝還這樣照料它們,何況人呢!所以,你們不要為吃的、喝的、穿的憂慮,更不要把這些東西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你們所需用的一切,天父是知道的。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你們所需要的一切就會都賜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25~33)

  為此,耶穌講過一個比喻:

  「有一個財主的田地獲得了豐收。他想:『我的糧食太多了,已經沒有地方貯藏了。怎麼辦呢?乾脆我拆掉現有的倉房另建造一座更大的,把我所有的糧食和貨物都收藏在裡頭。那樣,我就可以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啊,你有這麼多好東西,足夠你享用好多年,只管舒舒服服地吃喝玩樂吧!』但是,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啊,今夜我就要取走你的靈魂。你所準備的這一切要歸誰呢?』所以我告訴你們,凡為自己積攢財物,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都是這樣。」(《路加福音》十二16~21)

  耶穌用飛鳥和野花作比喻,勸人們不要為生活憂慮,並不是要求人們飽食終日不去從事生產勞動,而是指出追求天國與追求財富的辯證關係。他相信,只要人們首先追求天國和公義,那麼,大家共同創造的社會財富就會公平合理地歸大家共同分享,人們的衣食住行自然就不成問題了。可惜的是,人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也不願與別人共享社會財富。一旦人們懂得了這個道理而且都去身體力行,這就成了「神跡」。對此,耶穌進一步解釋說:

  「到最後審判的日子,人子將在他的榮耀裡帶著眾天使降臨,坐在他的寶座上,世上的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受審判。他將按照各人所行的把人分開,好像牧羊人把綿羊、山羊分開一樣:把綿羊安置在右邊,把山羊安置在左邊。人子要對右邊的人說:『你們是蒙我父賜福的,可以來承受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照料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我。』義人們問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看見你作客旅留你住,看見你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看見你病了或在監裡而來照料、探望過你呢?』人子要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的一個最卑微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的身上了。』人子轉過身來對左邊的人說:『你們這些被咒詛的人,離開我到為魔鬼和它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我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你們不來照料我;我在監裡,你們不來探望我。』他們要問:『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看見你餓了、渴了、作客旅、赤身露體、病了或在監裡而不理睬你、不服侍你呢?』人子要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的弟兄中最卑微的一個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二十五31~45)

  耶穌深信,經過他的努力,人們會在上帝與金錢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那時,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社會——天國就會實現了。

  5. 天國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弟兄中的一個。(《馬太福音》十八10)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猶太人由於宗教傳統、家世、譜系、政治、財產、教育、事業、道德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平等的社會階層。宗教貴族和世俗貴族不僅控制了大部分社會財富,而且享有各種社會特權,而廣大平民百姓不僅不佔有或只佔有極少的一點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而且在社會上也處於無權地位;至於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流民、乞丐、娼妓、殘廢人、奴僕等,則掙扎在死亡線上,連起碼的做人的尊嚴都遭到了粗暴的踐踏。針對這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結構,耶穌提出了「等貴賤」的社會理想作為其天國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並希望用這項原則改組社會結構。

  基於上帝是全人類的天父這一基本概念,耶穌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因此,人沒有貴賤尊卑之分,人都是平等的。人的最根本的價值就在於他是一個「人」,是上帝的兒女。在這方面,窮人、富人、平民、貴族全都是一樣的。耶穌特別關心窮人和受壓迫者,純粹是出於愛心與同情。耶穌為他們的社會地位而大聲疾呼:「你們要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弟兄中的一個。」(《馬太福音》十八10)他諄諄地告誡人們,只要幫助了任何一個最卑微的弟兄,也就是幫助了他。他還講比喻說:「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大錢麼?但你們的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所以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貴重得多呢!」(《馬太福音》十29~31)這些「卑微的」小弟兄之所以受到上帝的關懷,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社會地位,而是因為他們是「人」,是上帝的兒女。

  當時猶太人在社交中等級界線非常分明,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社會集團之間都有一條看不見的鴻溝。這是不平等社會的特徵。同席共餐就是一個最明顯的縮影。共餐具有社會等級、經濟地位、教育程度、政治立場、民族成分等方面的強烈排他性。人們一般只能與具有相同身份的人同席共餐。如果「上等人」與「下等人」同席,輕者遭人非議,重者就有可能被本階層、集團的人拋棄。同席共餐當時是,現在仍然是維繫人際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