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三〇


  (二)心理學

  自然哲學不僅研究無機物和有機物,它還研究人的各種心理現象。因此,心理學也是亞裡士多德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論靈魂》。

  自然界內部的事物有的有生命,有的無生命,把它們區分開來的標誌是它們是否擁有靈魂。「靈魂」

  一詞不同于現代意義上的靈魂,它是指使一個生物有生機或給它以生命。由於「心理學」一詞派生出來,所以「靈魂」一詞實際上成了心理學的代稱。亞裡士多德的靈魂觀前後變化較大,在早期著作《優苔漠斯篇》中,他幾乎全部接受柏拉圖的靈魂學說,認為靈魂是不朽的,肉體是靈魂的墳墓。後來,在《論靈魂》一書中,他提出了截然相反的靈魂觀。

  什麼是靈魂?亞裡士多德的定義是:靈魂「是有器官的自然物體的原初實在」。有靈魂的事物即是一個實際上能發揮功用的有器官的自然物體。靈魂有不同的複雜程度:「有些生物擁有靈魂的全部能力,有些擁有部分,有些只擁有一種力量。我們所指的能力包括營養、知覺、欲望、地點變換、思想。植物只具有一種營養能力。另一些生物既擁有營養能力,也擁有知覺能力。如果有知覺的能力,也就有了欲望的能力。欲望是由情欲、嗜好和願望組成的。所有生物至少具有一種感覺即觸覺。有感官知覺的動物也會體驗到快樂和痛苦。舒適和慘痛。能體驗到這些的動物就擁有情欲(因為情欲是對快樂的欲望)。除此而外,有些動物還具有位移的能力;另一些生物擁有思想和理智的能力。」靈魂是上述能力的原則,是為它們,即營養、知覺、思想、運動所定義的。」

  亞裡士多德的靈魂觀是一組力量、能力或官能。

  擁有靈魂就像是擁有一種技藝。技工和技藝並不是他的某一部分,而是使他能夠進行有生機活動的能力。

  正如任何自然事物都由形式和質料構成一樣,身體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其中靈魂是形式,肉體是質料。」靈魂是為生命所擁有的潛在物體的形式。當一個潛在的活著的身體現實地存在時,靈魂就是它的形式了。」靈魂既是形式,同時也是它的目的因和動力因。在自然事物中,形式與質料不可分離,靈魂和肉體也必然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離存在的。靈魂是肉體的實現,因而靈魂離開肉體便不可能存在,靈魂不朽是不可能。我死了,我的技藝、我的脾氣、我的性格怎麼能夠存在?

  亞裡士多德區分了三種靈魂,不同的靈魂有不同的功能。1.植物靈魂,即維持植物的生命力。它有三個功能:營養、繁殖和吸收。2.動物靈魂,即維持動物生命的力量。它也有三個功能:感覺、欲望和移動。亞裡士多德在這裡論述了感覺。感覺是由外在對象產生的,感覺對象有三類:特殊於每個感官的,如色之於眼,聲之於耳;各個感官可共同感覺到的,如運動、靜止;三是事物的整體,即今天所說的知覺對象。「感覺是指這樣一種東西,它能夠撇開事物的質料而接納其可感覺的形式,正如蠟塊接納戒指圖章的印跡而撇開它的鐵和金子一樣」。認識來自外物,靈魂本來是白板一塊,這一論點奠定了經驗主義的基本原則。3.理性靈魂,它包含以上兩種靈魂的一切功能,是人所具有的靈魂。理性靈魂又分為兩種,即主動的理性和被動的理性。被動的理性是一種接受理性對象的能力,是一種潛能,它與身體結合在一起,離開了身體它就無法存在;主動和理性是「分離的、主動的、純粹的,本質上是現實的一旦分離,它就單獨存在,只有它是不朽的、永恆的」。主動理性是我們之所以能對經驗進行推理的動力因。但它是沒有感覺的,絲毫不受外界的影響。

  在這裡,亞裡士多德犯了一個自相矛盾的錯誤:既然主動理性是理性靈魂的一個部分,理性靈魂又是靈魂的一個種類,而靈魂離開肉體就不能存在。那麼,主動理性照理說也不能獨立存在,但是亞裡士多德卻得出結論說:主動理性是不朽的,其前後矛盾之大,令其心理學遜色不少。好在這並不是他心理學的根基,也不妨礙他在心理學其他內容上取得的成就。至少,他的感覺論奠定了後世經驗主義的基本原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