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修辭學也和邏輯學相關。亞裡士多德在《格裡努斯》中的一個主要論點就是修辭學不應該用優美的語言激發感情而應當用精密的論證勸導理智。柏拉圖本人就對邏輯學感興趣,學園學生們受他的影響,也醉心於用各種各樣程式化的論證捍衛學園的聲譽。亞裡士多德的《正位篇》大綱就寫於此時,這部著作列舉了年輕的理智體操家們經常使用的各種論證形式,因而叫《正位篇》。《辯謬篇》是《正位篇》的附錄,它對學員們所必須認識和解決的許多謬誤作了分類說明。 詩學 《詩學》是西方第一部較系統地論述文藝理論和文藝批判的著作,在文藝理論史和美學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一向被西方學者奉為金科玉律。 同《修辭學》相比,留傳下來的《詩學》一書並不完整,第二卷已經失傳,這對後世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詩學》的重要內容是有關注釋科學家對文學理論和文學評論的思想。它包含一篇關於語言和語言學的論文,可以為《修辭學》第三卷中對文體的論述所補充。它談到了一些情感問題,而情感問題亞裡士多德在《修辭學》第二卷作了細緻研究。《詩學》的目的是什麼呢?《詩學》歸屬於」創制」科學,它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怎樣判別藝術品,而是怎樣創造藝術品。 藝術,就是再現和摹仿。」史詩、悲劇詩、喜劇詩、酒神頌以及大部分管簫樂和豎琴樂實際上都是摹仿「。藝術摹仿或者再現人類生活,尤其是人類行為。 人類行為有不同的特徵,這種不同特徵間的差異」把喜劇和悲劇區分開來;喜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摹仿的方式有三種: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按照事物應有的樣子去摹仿;按照事物的內在本性去摹仿。 其中,最後一種是最好的。真正的藝術正是按照事物的內在本性而把它理想化。由此,亞裡士多德引申出一個與柏拉圖截然相反的論點。柏拉圖認為藝術的摹仿和真實隔著三層,是虛幻的;而亞裡士多德認為,藝術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比現象世界更為真實,他說:「詩人之能事不在於敘述已發生的事實而在於敘述必然發生的事情。歷史家和詩人之區別,不在於一者用韻語,一者用散文;真正的區別,在於史家敘述已發生的史實,詩人則敘述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詩比歷史更有哲理,更為重要,因為詩偏於敘述一般,歷史則偏於敘述個別。」 《詩學》的大部分篇章都是研究悲劇的。悲劇「是對嚴肅的完整的具有一定長度的行為的摹仿。它的語言帶有若干附屬的裝飾品,各種裝飾分別在作品的各個部分出現。它的形式是戲劇性的,而不是敘述式的,它通過引起憐憫和恐懼來完成對這兩類情感的淨化作用」。 悲劇有六大要素,即:情節、性格、語言、思想、形象和歌曲,其中以情節最為重要。悲劇有了情節才變得「完整」和「統一」,它通過情節起到淨化作用;「悲劇對情感起作用的重要途徑是其情節部分,即發現和突轉」。情節是圍繞中心人物,即「悲劇英雄」 展開的。他必須是這樣一個人:「他在德性和善上並不出類拔萃,而他之所以陷於厄運也不是因為他為非作歹而是由於他犯了『某些』錯誤。他聲名顯赫,運氣享通。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於他們這樣的家族的有名人物。」悲劇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國王不知不覺中殺了他的父親並跟他的母親結了婚,當這種錯誤被發現後,悲劇就產生了——俄狄浦斯的母親自殺,他自己也刺瞎了雙眼(這個故事後來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引證為「俄狄浦斯情結」),從而引起了觀眾的憐憫之情和共鳴。 俄狄浦斯固然值得同情,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英雄並非都像亞裡士多德所規定的那樣,都具有顯赫的聲名和高貴的血統,而且,悲劇也並非總是能夠淨化人們的心靈。亞裡士多德對悲劇的理解,如同希臘戲劇史上那些悲劇作家一樣,都帶有藍色文明的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在他們看來,悲劇往往比喜劇更能給人以啟迪。 當然,亞裡士多德並不是對悲劇情有獨鍾,在他的《詩學》中對喜劇也有過論述。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已經遺失,從而給他的《詩學》蒙上了一層悲劇主義的色彩,這種色彩對以後歐洲戲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實踐科學 同創制科學不同,實踐科學的目的不僅是提供真理而且也影響行為。它「不是為了認識而撰寫的,因為我們正在從事的研究不是為了知道什麼是善,而是為了成為一個善的人」。所以,實踐科學是為了行為而追求的,它運動的根源在行事者中,即在意志裡面。 那麼意志裡面影響人們行為的就是日積月累形成的社會相當性觀念,即社會公允的習慣和規則。通過它,可以使個人達到幸福的彼岸;可以使家庭井然有序。 可以使城邦找到最佳的治理方式。總之,實踐科學就是要通過對個人、家庭和社會行為的影響,達到生活的安寧和幸福。亞裡士多德實踐科學的主要著作是《倫理學》和《政治學》。由於這兩篇著作比較晦澀難懂,因此下文將擬出若干小標題,以便讀者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