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一〇


  什麼樣的人最有資格獲得幸福呢?這種人「不會使自己面臨不必要的危險,但是如果必要,他將願意在危險關頭獻身。他樂於施恩予人,但在接受別人恩典時感到慚愧。因為給別人恩惠表明自己是居優者,但接受它就表明自己是低下的」。他的無私只是開明的自私,是自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種行動都不是自我犧牲而是自我保護。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個人的自我,而是社會的自我。每一個良好的行為都是有益的投資,它遲早會帶來利益。「因此,理想的人,是利他主義的,因為他是聰明的人他不說別人的壞話,甚至不說自己敵人的壞話,除非他們自己說出來他決不怨恨什麼,總是忘掉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總之,他是別人的好朋友,因為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在什麼時候可以稱為幸福,在死後還是生前?

  「不應該只有在看到結果時才把一個人叫做幸福。幸福是永恆的,不是易變的。生活的成敗,人的善惡,不依賴於命運的變化,構成幸福或不幸的是善惡的行為。人類的職能沒有一種像道德活動那麼永恆。幸福者會時時事事從事道德的活動或(哲學的)思考。」

  如上文所述,幸福需要好的出身、好的容貌、好的命運和好的朋友。這裡想著重談一下幸福的人是否需要朋友?亞裡士多德說:「據說極幸福的人不需要朋友。因為他們不需要更多的東西。但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朋友是最有價值的外部財富;再者,把一個幸福的人看作離群索居者,也肯定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人是政治動物,其天性就是要與他人生活在一起。

  幸福實際上是指,意識到善的行為,思考自己的活動(朋友可以使你更好地思考自己和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更深刻地探究事物的本性,那麼,有美德的朋友自然值得有美德者的想望,因為本性善的東西對有美德的人來說就是好的、愉快的對善人來說,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善,本身就是愉快的,而這種感知在與朋友一起生活、討論和思考中實現,因此有美德朋友的存在是善的、愉快的,幸福者需要有美德的朋友。」

  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要格外強調幸福的人需要朋友的相伴呢?亞裡士多德一生廣交朋友,非常看重朋友親情。當他於公元前323年被迫出走雅典,離群獨居在母親留下的老屋中的時候,那該是怎樣的寂寞和悲哀,沒有了朋友,沒有了體現自己感知的對象,等於是扼殺了他的靈感,扼殺了他的生命,這位孤獨的老人在最後的日子中抑鬱而死,可見朋友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也是亞裡士多德一生廣交朋友的原因所在,我們似乎看到了他拜師于柏拉圖門下的快樂;聽到了他結交了赫爾米阿斯後的縱情歌唱;也感覺到了他同泰奧弗拉斯特邂逅在萊斯波斯的激動心情,然而,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亞裡士多德對幸福的勾畫,使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有貴族家庭的出身;有華麗的儀錶和智慧的頭腦;有做為亞歷山大老師和一度被雅典人尊敬的命運;有赫爾米阿斯、泰奧弗拉斯特這樣的朋友,他可以算是一個幸福的人了。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斷地施恩於人(包括對自己犯下罪過的雅典人,他的奴隸以及他可以幫助的人),他不說別人的壞話,甚至不說自己敵人的壞話(如德漠斯提尼),他決不怨恨什麼,總是忘掉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如雅典人對他榮譽和人格的誹謗),他一生追求幸福,也是最有資格獲得幸福的人。雖然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是那麼地憂鬱,但是當他看到後人是懷著怎樣崇拜的心情拜讀他的作品和崇敬他的人格時,他一定會心滿意足的;因為「幸福是永恆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