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他認為幸福不僅是理性指導和調節感情欲望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理性活動的結果。他說智德是純粹理性活動的產物,行德是理性活動表現在行為上所得的結果。智德是由於訓練而產生和增長的,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它既可教,又可學。而行德是通過習慣養成的,是人們長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結果。智德高於行德。智德必須憑藉理性,而行德則是借助意志的作用。一般人都具有行德,但未必就有智德,智德是少數智慧之人所具有的。這樣,他在什麼是幸福問題上,認識就有了偏差。由於他把智德看成高於行德,那麼自然的結論是,由行德而得到的幸福不一定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從純粹思想的德性中得到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亦即真正的幸福。這種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數智慧之人才能得到,而大多數普通人只能得到一般的次等的幸福。本來,亞裡士多德是試圖通過智德和行德的說明來調和「快樂即幸福」與「德即幸福」這兩種幸福觀(當時希臘的兩種對幸福的看法),結果事與願違,似乎又與柏拉圖的觀點接近了①。 ①參見周輔成主編:《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周兆平、餘湧撰《亞裡士多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頁;葉秀山等編:《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2卷,汪子嵩撰《亞裡士多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57頁;(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204頁;(英)G.羅伊德《亞裡士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第137-139頁。 2.德性的形成 亞裡士多德把德性分為兩種,即理智德性(智德)與倫理德性(行德)。前者主要指智慧、理解、明智;後者主要指節制、寬宏大量。他認為理智德性與倫理德性不同,「理智德性大多數是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的,所以需要經驗和時間。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薰陶出來的」。(《尼各馬科倫理學》)這就是說理智德性是由於訓練而產生和增長,倫理德性是習慣的結果。他十分重視習慣對於德性形成的作用,並從諸多方面對這種作用作了詳細的論證。他認為,人的天性,人的功能,包括與動物相同的本性和與動物不同的理性,都是人獲得德性的一種潛能。這種潛能,要發揮並變成現實,還有賴於習慣的作用。他說:「德性既非出於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給了我們接受德性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成熟則通過習慣而得以完成。」(《尼各馬科倫理學》)德性不純屬自然生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能被習慣改變。 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石塊的本性是下落,你不能把它訓練得習慣於上升,即便你把它向上拋一萬次也不行。你同樣不能使火焰下降。」(《尼各馬科倫理學》)「我們並非由於多次觀看,而獲得看的感覺,多次諦聽而獲得聽的感覺。反之,我們是有了感覺才用感覺,不是用了感覺才有感覺」。(《尼各馬科倫理學》)所以說,自然生成的東西,都不能用習慣來改變。而德性卻不同,它是由於先做一個個的簡單行動,而後形成的,這和技藝的獲得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學會一門技術後,才能掌握這門技術,運用這門技術。例如,建造房屋,才能成為營造師;彈奏豎琴,才能成為操琴手。同樣,「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尼各馬科倫理學》)由此可見,在亞裡士多德看來,先天的自然和後天的習慣是德性形成的兩個重要基礎,前者為德性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後者則使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 亞裡士多德對於習慣之於德性的重要,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他認為,成德之因與成惡之因,皆在於行為和習慣,同樣的行為可以產生同樣的性格。因此,節制、文雅之士與放蕩不羈之徒,其結果均在於他們不同的行為習慣所致,可見習慣對於美德形成的重要。亞裡士多德說:「一切德性都從這裡生成,並且通過這裡毀滅,正如技術一樣。好的琴師和壞的琴師都出於操琴。營造師及其他行業,仿佛也都是如此。從良好的造屋產生良好的營造師,從惡劣的造屋產生蹩腳的營造師。若非如此,那就不須師傅傳授了。但一切人生來就有成為好工匠或壞工匠的潛能。這一情況,同樣適用於德性。正是在待人接物的行為中,我們有的人成為公正的,有的人成為不公正的。正是在犯難冒險之中,因習慣於恐懼,或習慣于堅強,有的人變得怯懦,有的人變得勇敢。在欲望和憤怒方面也是這樣,有的人成為節制而溫和,有的人成為放縱而暴戾,因在這些事情上,有的人這麼做,有的人那麼做,各行其是。總的說來,品質是來自相應的現實活動。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視現實活動的性質。品質正是以現實活動的性質來決定的。從小就養成這樣還是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馬科倫理學》) 亞裡士多德不僅把習慣看成是美德形成的原因,而且他還注重習慣在美德形成之後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把習慣——德性——習慣視為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他說:「我們在體力和健康方面可以看到,鍛煉過多或過少都會損害體力;飲食過多或過少都會損害健康。惟有適度才能造成、增進和保持它們。對於節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一切都回避,一切都懼怕,什麼都不敢堅持,就會變成懦夫。反之,天不怕地不怕,橫衝直撞,就會變成莽漢。有的人沉湎於一切快樂而不能自拔而成為放縱,有的人則如一個苦行者,回避一切快樂而成為一個淡漠無情之人。這就足以證明,節制和勇敢被過度和不及所破壞,而為中道所保存。」「同一些行為,德性不僅可以由之生成、增長和毀滅,而且可以充分地實行于其中,現實活動就在這些行為中進行……在德性方面也是這樣,我們由於不貪圖享樂而變得節制,而在變為節制的人之後,我們就更加回避享樂。這一事例也可用於勇敢。我們習於堅定而不畏恐懼,這就成為勇敢的人,而在成為勇敢的人之後,我們就更加堅定和無畏。」 (《尼各馬科倫理學》)顯然,亞裡士多德是把德性的形成看作一個過程,一個實質上是逐漸養成道德習慣的過程。 這就是亞裡士多德所說的德性的形成,即「德性生於天性,成於習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