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四〇


  對「空間」,亞裡士多德也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認為,「空間」問題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因為物理學是關於運動的學說,而運動是屬￿在空間的變化。什麼是空間?亞裡士多德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作了許多規定。他指出:空間不是物體,因為每個物體都有長、寬、高這三個方面,而空間卻不具有這三種屬性;如果空間是物體的話,在相同的空間裡就有兩個物體,那就不可理解了。空間也不是事物的質料,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由它構成的;空間也不是形式和目的,因為空間並不推動存在著的事物。空間是屬￿平面的一類,就像一個容器,即物體的包容者。他的結論是:空間是物體存在或運動的範圍或界限,它存在於包容者與被包容的物體中間,存在於容器和內容物之間。他的這種定義和解釋是從物體與空間關係的角度來探討問題的,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不科學。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說,空間和時間一樣,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亞裡士多德在肯定時間無限性時,認為空間是有限的。他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物質都包含在這個世界裡面,除了「宇宙」、「天空」裡面的天體之外,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物體。結論是「在宇宙或天空之外,既沒有空間,也沒有虛空,沒有時間」。(《論天》)

  時空問題是古代科學家和哲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更多人的觀點是錯誤的,亞裡士多德儘管也有不正確之處,但正確之點是較多的,特別是對芝諾運動觀的批判,對辯證法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芝諾的錯誤是誇大時間和空間的可分性(間斷性),抹煞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性(不間斷性),並加以絕對化,從而否認了運動的真實性。亞裡士多德從總體上接觸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間斷性和不間斷性問題,認識到了運動的本質。列寧說:「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不間斷性與(時間和空間的)間斷性的統一。①」二千多年前的亞裡士多德多少認識到這一原理,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對啟發和推動人們的認識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人類認識史上的作用是我們必須肯定的①。

  ①列寧:《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3頁。

  ①參見楊壽堪:《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5—95頁。

  第十一章 生物學說

  裡士多德可稱得上是科學巨匠。如果說他在哲學研究上是令人嘆服的,那麼在自然科學研究上同樣使人崇敬。研究亞裡士多德的學者們都說他興趣廣泛,幾乎涉及到他所處時代的一切領域,每門科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並且是許多門學科的創始人,但我們不能到他的著作中去找今天科學的內容。應該說,隨著科學的飛快發展,他的大部分觀點都已過時,現在只具有科學史的價值。不過作為科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其成就是不容抹煞的。他的自然科學學說,與今天的說法大不一樣,如物理學,遠不是現在的力學、聲學、電學、光學等內容,而是更接近哲學理論,或者說就是哲學問題。

  對亞裡士多德科學著作和學說與今日科學之間的關係,羅素有意味深長的見解:亞裡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以近代科學的眼光看來,其中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可以接受的」,但人們還必須研究它們,因為它們「極其有影響」,有些名詞就是從這些著作「所表達的理論裡得來的」,要理解他的觀點,就必須瞭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①。亞裡士多德時代是科學發展的童年時期,學科分化不那麼明顯,當年的論述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水平,而不是他理論混雜、觀點不清。從這點來說,他的自然科學學說的確值得研究。

  ①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61-262頁。

  亞裡士多德在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都作過深入的探討,進行了大量的觀察並收集到許多資料,相比起來,在生物學方面成就更突出。他的聲望除了是建立在哲學研究上之外,還建立在動物學和生物學研究上。策勒爾說,亞裡士多德用了相當的精力「對有機界的研究,雖然為了這一目的,他無疑利用過許多自然科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究成果,比方說德謨克利特的那些研究成果,但從各種跡象看來,他自己的成就大大超過了他的前輩,以致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希臘人中,他不僅僅是比較動物學和系統動物學的傑出代表,甚至還是主要奠基者②。」他的生物學理論後來由林耐①的植物分類說和達爾文②的進化論所發展,直到他死後二千多年其學說才被取代。

  ②(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頁。

  ①林耐(1707-1778),瑞典博物學家,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壯年遊學歐洲各國,訪問名植物學家,搜集大量植物標本。歸國後任烏普薩拉大學教授。著作以《自然系統》為最重要,在1758年所印第10版中和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初步建立了「雙名命名法」,即二名法,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於統一,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度,影響很大。

  ②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於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出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說、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沉重的打擊。以後出版的其他著作,進一步充實了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