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二八


  3.範疇學說的不足

  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具有重大價值,但也存在著混亂和矛盾,使他「陷入毫無辦法的困窘的混亂狀態」。仔細分析一下,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是偶然的。

  在質料和形式的關係上,亞裡士多德的主要觀點是正確的,他一方面承認質料是事物存在的基礎,質料和形式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又認為質料自身只是一種潛在性、可能性,只有形式才具有現實性。他的論述,前後亦有矛盾之處,特別是進一步論述時,陷入了唯心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走到了一起。他一方面承認第一性實體是第一位的東西,是其他一切東西的基礎,其他範疇不能離開實體而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存在一個沒有質料、永恆不變的精神實體,即第一推動力。這個第一推動力把亞裡士多德送回到他的老師柏拉圖那裡。目的因也是使亞裡士多德陷入混亂的原因之一,既然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都是有目的的,那麼必然與偶然的關係也就無法實現了。神學目的論最終使亞裡士多德走向神秘主義。

  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的混亂和矛盾,即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傾向,對以後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消極、有害的影響。如「空間」範疇中講地球中心說,被托勒密加以系統化之後,成為經院哲學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宗教神學利用地球中心說,抬高上帝的地位,用上帝主宰人類,一切由上帝安排。這種理論束縛,壓制了科學的發展。直到15世紀天文學家提出太陽中心說,才推翻了統治人們思想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說,使得科學得到解放。亞裡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目的論,更為經院哲學所推崇,對科學的阻礙作用更大。

  亞裡士多德為什麼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什麼會有落後矛盾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找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我們知道,亞裡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前後生活了20年之久,受柏拉圖影響不能說不大,雖然他批判了理念論,並抓住了要害,但終究是不徹底的。在我們看到二人觀點的不同時,也要注意到二人思想的相同處。亞裡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圖的「理念」,本是同一個字,同一個東西。不同的是,柏拉圖的「理念」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亞裡士多德賦予「形式」以實在的內容。亞裡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看法,而他的「形式」是在個別事物之中。

  他有時也說形式可以獨立存在,但那只是說人們在思想中可以將形式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而獨立存在,這個形式是他所說的「第二實體」,它只能在思想中分離存在,而不是在實際上可以分離存在。所以,在「一般在個別之中」,還是「一般在個別之外」這個問題上,亞裡士多德糾正了柏拉圖的錯誤,但是,只到此,問題並未結束,僅只這點正確,還不能保證進一步探索不犯錯誤。因為,一般和個別還有誰先誰後,誰決定誰的問題。作為深受柏拉圖薰陶的亞裡士多德,很難保證不倒向柏拉圖一邊。

  第二,科學水平的制約。亞裡士多德所處時代的自然科學雖然已達到相當的成就,但畢竟是科學的童年期,許多學科的研究剛剛開始,許多自然現象還得不到科學的解釋,甚至猜測多於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神秘主義在所難免,不能不影響哲學學說。在希臘,以對世界整體形成概念認識為產生標誌的古希臘哲學,是建立在希臘創世神話關於世界整體的表像認識基礎之上的。在古希臘哲學產生之前,希臘就廣泛流傳著有關世界創生的完整神話傳說:宇宙最先是混沌,從混沌中分化出天空和大地,天空和大地生出的孩子是最高的神,諸神代表日月星辰、海洋等。這一切表示著古希臘人的直觀認識。而人類認識史表明,對世界的認識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建立在直觀表像認識基礎之上的。這裡面,後來也形成某些科學認識,發展了某種科學,但終究是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外衣。科學不發達,哲學自然不會發達,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受「神」的影響,不是不可理解。

  第三,認識論原因。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察的,同時也涉及到認識論問題,因此他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候往往把本體論的一些問題同認識論的認識過程混淆起來,結果就出現了前後矛盾和混亂,如「實體」這個範疇,前後就不一致。在《範疇篇》中,說個別事物是第一實體,一般的「屬」「種」是第二實體。在其他著作中,如《物理學》《形而上學》中,變為一般的形式是第一實體,個別事物是第二實體。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在《範疇篇》中,亞裡士多德主要是從邏輯上考慮問題,沒有分析個別事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在《物理學》中,他分析出個別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這裡的形式是《範疇篇》中所說的「屬」,「質料」是新提出的概念。具體事物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決定事物本質的是形式,再分析下去,就回到了柏拉圖的唯心論。從認識論上說,人的認識過程可以從一般到個別,但如果把這種認識過程當作客觀事物存在的情況,那就錯了。

  創立邏輯學,是亞裡士多德的一大功績。但他把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當成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就使真理變成了謬論。矛盾律反映了事物的一個側面,它是人們初步的思維規律,把它絕對化,變成適用於一切領域的普遍規律,用形式邏輯的矛盾律代替客觀世界的矛盾規律,就無法理解事物的矛盾運動,無法理解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辯證法,他用「是就是,不能既是又不是」的原則衡量一切,解釋一切,不可避免地在範疇學說中反映出形而上學觀點。

  總之,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既有正確的一面,這是主導方面,又有不足的一面,存在著矛盾和混亂。既然正確的一面是主要的,我們就要肯定他的貢獻,在當時的條件下,提出如此豐富的範疇學說,確實值得大書特書。而提出不足,是為了更好地宣傳成績。

  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對後世的哲學、自然科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是繼亞裡士多德之後,系統研究範疇學說的哲學家,創立了自己的範疇體系。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慮問題的,這和當時哲學思想發展與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有關。康德是從認識論出發,根據認識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出範疇體系。康德在一定程度上闡發了主體的思維能動作用的思想。這比亞裡士多德前進了一大步。但康德的範疇體系吸收了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的思想資料。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也是黑格爾建立辯證範疇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亞裡士多德對黑格爾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黑格爾的許多範疇沿用了亞裡士多德使用的術語,而且表現在內容的吸收上。黑格爾不忘其師,高度讚揚了亞裡士多德,他「深入到了現實宇宙的整個範圍和各個方面,並把它們的森羅萬象隸屬於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學科學的劃分和產生,都應當歸功於他。當他把科學這樣地分成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範疇的時候,亞裡士多德的哲學同時也包含著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沒有人像他那樣淵博而富於思辨。」

  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經過康德和黑格爾的發展,發揚光大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