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一八


  這些問題和設想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科學上所說的「問題」和設想,是以往實踐和認識所沒有解決的東西,屬￿未知領域,它決不是靠單純的冥思苦想就能提出的,而是在實踐和認識進一步發展中產生、科學家在探索過程中捕捉到的。因此,問題和設想表現著人類認識已達到的高度,又表現著人類實踐和認識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是知與不知的聯接點;問題和設想反映著人們向未知領域探索和前進的廣度和深度。可見,問題和設想不只是簡單的幾個字,不只是一個問號或想法,它反映了科學家的理論基礎和已達到的科研高度,體現了科學家對科學前沿掌握的程度,對社會需求瞭解、認識的深度。顯然,非一般人所能為。問題的解決,需要人才,需要條件,有些問題是在適遇其人、適逢其時才得以解決。總之,更多的問題是在提出後經幾代人才解決,其間不知耗費了多少人的心血和精力!證明和證偽都非易事。

  2.學術成就評價

  亞裡士多德在每一個領域都不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他的研究詳盡、細緻、深入,而且富於創造性。以生物學為例,可見一斑。亞裡士多德作為科學專家的聲譽主要是由他的動物學和生物學著作被確認的。他對動物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科學的基礎,他第一次做了生物分類,把自然界分成高低不等的等級,解剖了50多種動物和人的胚胎,還觀察到隔代遺傳的現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500多種動物。近代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曾說過,居維葉和林耐各有成就,對於他好像是兩位神明,但這二人比起亞裡士多德來,只不過是小學生而已。亞裡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成果直到他死後2000多年才被取代,這種科學成就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亞裡士多德苦心研究的成果寫成了《動物志》和《解剖》兩部著作。

  《解剖》一書失傳,《動物志》流傳至今。《動物志》詳細地討論了動物的內在和外在部分;動物所由構成的不同成分——血液、骨骼、頭毛、各種繁殖方式、飲食、習性、特徵等;研究了野牛、綿羊、山羊、鹿、豬、獅子、鬣狗、象、駱駝、老鼠、騾子;描述了燕子、鴿子、鵪鶉、啄木鳥、鷹、烏鴉、畫眉、布穀鳥、烏龜、蜥蜴、鱷魚、毒蛇、海豚、鯨魚及許多種類的昆蟲。而關於海生動物(魚)、甲殼動物、頭足綱動物、有介殼的根足蟲類的資料尤其豐富。而且,從人到乳酪中的蛆,從歐洲的野牛到地中海的牡蠣,都研究到了。總之,希臘人所知道的每一種動物都被注意到了,大多數種類都給予了詳細的描述。對於某些種類,亞裡士多德說明的細緻、恰當、精確,簡直令人吃驚。在研究中,他意識到他所說的一些內容是人們見過的、熟悉的,所以倍加認真、確切,完全是一種專業化的討論。他還對某些動物作了比較,對內部器官作了細緻的描繪,表明他是認真地做過動物解剖。說《動物志》是一部天才著作,是一座不懈勤奮的豐碑,實不為過。但這不是說他的研究白璧無瑕,結論都正確,只是說精闢的見解遠遠超過謬誤。對不足,批評可以,指責大可不必。不要說古代,就是現代,誰又能保證著作百分之百正確?一個人的認識總是有限,方法總在改進,真理不能窮盡,所以一部著作中有錯誤,是在所難免,不能苛求。

  以上僅是亞裡士多德富於創造性研究的一例。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科學研究的嚴肅認真。他的確是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①。

  ①此例見(英)喬納遜·伯內斯:《亞裡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7頁。

  亞裡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學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性所致,是他艱苦研究的結果,與他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治學方法也有直接關係。

  亞裡士多德研究的特點,在於細緻地探討所考察的各種問題的歷史,盡可能詳盡地揭示在研究這些問題時所遇到的一切困難,並且為了進行比較和概括而引用大量的事實材料。正因為他注重實際,盡一切辦法收集第一手資料,所以儘管他的學說中有不少思想、觀點已被新的科學所否定、代替,或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探索自然、社會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有價值的,他的研究方法對今人是有借鑒意義的。

  具體地說,他採取了向實踐學,向歷史(前人成果)學的方法。

  亞裡士多德是一位科學研究專家,他把大量時間奉獻給了開創性的、第一手的研究工作。他記錄了自己的觀察並親自動手進行解剖。但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很多,既不能事事自己動手,又不能不休息地工作,他同一切研究者一樣,要借用他人的力量,找助手,用前人的資料。他的學生們為他收集了不少資料,很多成果由師生合作而成。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利用了更多人的勞動成果,向社會廣泛收集資料。前文說亞歷山大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命令人們為他提供資料。有人對這種傳說表示懷疑,認為亞歷山大不一定這麼做過。傳說是否可信,我們不必去考證。

  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那麼多的資料、標本不會完全是他自己和學生收集來的,前人的記載也不會那麼多,所以不是亞歷山大命人提供,也是有人幫助提供。史載,亞裡士多德注重實際,親自動手解剖,親自去向養蜂人、漁夫、獵人、牧人、農民和動物飼養人去請教,是這些人幫了他的忙。養蜂人對蜜蜂了如指掌,如蜂群飛舞,姿態多種,路徑不同,時快時慢,看上去很有趣,但一般人並不知其中的奧妙,而養蜂人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知道這是蜜蜂社會的一種「通訊」,這一系列的不同,是偵察蜂在向蜂群報告蜜源的遠近、方向、質量等信息。漁夫能見到沒出過海的人永遠見不到的東西。亞裡士多德從這些人那裡獲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和資料。對調查來的資料,他不是照抄照錄,他認為實際操作人說的話也不一定都符合科學,親眼所見也不見得都那麼準確無誤。亞裡士多德對一切材料都要重新分析、研究、證實,然後利用。

  關於親眼所見也不一定完全確切,這是很多人都有的體會。這裡不妨用兩則小故事來說明。

  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走到陳國與蔡國交界處,人煙稀少,炊煙不見,幾天沒見到糧食了。一天,得意門生顏回從過路人那裡討到一點米,立即架火煮飯。孔子在一旁看書,忽然看到顏回伸手到鍋裡抓了一把吃掉。孔子裝作沒看見,但很生氣,心想,平時很有教養的顏回竟也背著自己搞小動作,很是不舒服。飯好了,顏回請老師吃飯。孔子眉頭一皺,朝天一拜說:「剛才我夢見亡逝了的父親,他要我們把最乾淨的飯送給他。」顏回明白了老師的意思,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鍋裡,把飯弄髒了一點,這口飯丟了可惜,給老師吃又不好,我就自己抓起來吃了。」孔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方才錯怪了顏回。後來,孔子執鞭從教,有弟子三千。弟子們常有不睦,請老師給以評判,孔子歎息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時候;我依靠判斷,但判斷也常有誤。你們要記住,瞭解一個人真是不容易。」孔子的反省,對我們很有啟發,對親眼所見也要分析。親眼所見,比道聽途說自然要好,然而,不能認為親眼所見就一定靠得住。孔子確實親眼見到顏回抓飯吃,這不是虛構。可是僅靠這一點就認為顏回背後搞鬼,那就太武斷了。可貴的是,孔子瞭解了真相後,沒堅持己見,並在以後不斷反省自己,這很可貴。是的,親眼所見,加上科學分析,才能更準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