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一二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歐洲思想史就是對亞裡士多德思想的詮釋史。經托馬斯·阿奎那的「改造」,亞裡士多德的權威性達到頂峰。近代科學和哲學也大都是從肯定或否定亞裡士多德開始。亞裡士多德給後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致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運用著他的概念和術語去思考問題,就連反對他的人也是在用他的語言模式去反對他。無論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亞裡士多德有多麼不同的評價,有一個事實不容懷疑:他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奠基人,他為人類探求真理開拓了道路,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巨大精神財富。馬克思說他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說他是「最博學的人物」,黑格爾譽他為「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評價是中肯的,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第五章 主要著作簡介

  亞裡士多德知識廣博,研究領域廣泛,為後人留下大量著作。本章對他主要研究領域的代表作作一簡單介紹①。

  ①主要依據楊壽堪《亞裡士多德範疇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汪子嵩《亞裡士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等書摘錄編寫。

  1.《工具論》

  呂克昂學園第11任主持人安德羅尼珂將亞裡士多德的《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辨謬篇》六篇邏輯學著作輯成一書,稱為《工具論》。

  《範疇篇》共15章,是專門論述哲學範疇的著作,研究了同義詞、多義詞以及在語言表達中語詞的表達形式和組合形式。

  這篇著作第一次對範疇作了分類,並對其中的實體、數量、性質、關係、對立、運動等範疇作了許多論述。對實體這一範疇論述尤為詳細。他明確指出第一性實體是客觀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其他一切東西和範疇都依賴於它而存在;作為第一性實體的「屬」和「種」,乃是第二性實體。這是亞裡士多德對「實體」所作的一種解釋。他從「關係」出發引出「相對」範疇,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道理。在後幾章又討論了「對立」、「反對」等一些常用術語的含義。

  《解釋篇》共14章,主要討論邏輯判斷或命題。這部著作十分強調確定「名詞」、「動詞」、「句子」、「命題」的定義的重要性。他把命題看作是判斷形式的邏輯分析。他提出了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而且特別研究了矛盾命題和相反命題的區別。相反命題不可能同時都是正確的或者都是錯誤的,而矛盾命題,則有時可能兩者都是正確的或者都是錯誤的。又分析了各種矛盾命題,如:可能有這件事,不能有這件事;偶然有這件事,必然有這件事等。這裡亞裡士多德講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問題。如果沒有偶然性,就成了一切事情都是註定的;如果沒有必然性,一切事情也就成了隨便發生的了。在談到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這個矛盾命題時,涉及到可能性和現實性的關係,認為「可能性」這個詞在一種情況下,它被用來指那已經實現化了的東西;在另一種情況下是指能夠實現化的東西。

  《前分析篇》分兩卷73章,主要討論邏輯的三段論推理。上卷討論了三段論的結構,認為三段論必須具備兩個前提,而且兩個前提的大詞和小詞必須通過中詞加以聯接,結論是兩個前提某種結合的結果。他指出三段論式的格由中詞的位置決定,如果中詞在兩個肯定前提中,一為主詞,一為賓詞,或者是一個肯定前提的賓詞,而又是一個否定前提的主詞,這就是第一格;如果中詞是肯定前提的賓詞,同時又是否定前提的賓詞,這就是第二格;如果中詞是兩個肯定前提的主詞,或是一個肯定前提的主詞,另一個否定前提的主詞,這就是第三格。他還指出,三段論的推理中,前提是重要條件之一,他強調前提的真實性問題。另外,三段論推理,必須依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後分析篇》分兩卷53章,主要討論邏輯中的科學論證。亞裡士多德認為科學知識就是一種借助於證明而獲得的知識,而這種證明就是科學證明或科學推理。關於科學證明的重要性及其在邏輯中的地位,亞裡士多德指出,科學知識不是由感性直接得到,必須通過科學證明而獲得。

  「我們不可能借助於感覺而獲得知識,……因為感官得到的東西必定是個別的,而知識所要知道的東西卻是一般的東西」。同時他還認為科學證明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第一性的,沒有這一條件也許仍然可作為三段論式,但這三段論既不能產生科學知識也不能成為論證。下卷研究了科學證明中的因果關係,認為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尋找事物所以然的原因。在因果關係上,提出原因的四種形式,以及一因一果,一果多因的問題。

  《論題篇》共8卷83章,主要討論辯論中證明的方式和方法。這篇著作是《工具論》中分量最重的一部。該書開頭指出:「本著作是為了使人們認識到怎樣根據一般所能接受的意見,對於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加以辯論,並且遇到反駁時不自相矛盾。」他提到關於辯論的好處:通過辯論使理智得到鍛煉,並能夠發現問題,明辨是非,在辯論中經過正反的評論得到真理。他認為在辯論中選擇前提是重要的,它可以迫使對方在承認前提之後,接受由這些前提推出的結論。但也必須注意到前提愈多愈難得出結論。他指出,辯論常依賴于定義,但要建立正確的定義是不容易的,因為定義必須符合、適用于全類事物,如有一個例外,定義就會被推翻。他列舉了在辯論時各種反駁形式,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抓住問題的關鍵,指出對方錯在哪裡。

  《辨謬篇》共34章,主要討論邏輯謬誤和反駁的方式。除緒論和結論外,其餘分別討論:謬誤的種類和產生的根源,對付謬誤的各種方法。亞裡士多德是針對當時流行的智者派的詭辯術寫的,他說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弄清在辯論中發生錯誤根源的性質和數目,指出論敵所犯的錯誤。這篇著作一開頭就提到真正推理和詭辯推理的區別所在,指出由於真實和虛妄之間有一種相似,所以有些看起來好像是推理,其實不是真正的推理;詭辯家進行的種種論證和狡辯,看起來好像他們很有智慧,其實乃是一種智慧的假像。詭辯術是一種憑藉外表的智慧來搞錢的技術。詭辯家就是通過這種詭辯術,「為了得到聲望,然後用這種聲望來獲得金錢的人」。

  關於邏輯謬論的種類,亞裡士多德著重分析了下面兩類:一類屬￿語言方面的謬誤,用字歧義、語意雙關、字的含糊結合、分離、重音放錯、誤用語法形式;另一類不屬￿語言方面的謬誤,偶然性,即把事物的本質和其偶然性混淆起來,以一概全,錯認後果,即認為因果可以相互換位,證明和反駁的論據未弄清,非因而誤因,把幾個問題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理。對付第一類謬誤的辦法,就是依靠那種論證關鍵所在的論點的對立面,例如,如果論證的關鍵在於誤合,其消除辦法就是分離。對付第二類謬誤的辦法,亞裡士多德沒有具體論述,只是原則上提及:要針對其狡辯的地方進行反擊,有時反駁對方的論據,有時反駁對方提問題的方式;也可以不用這些方法,而攻擊論敵本身,或用拖延時間的辦法,便於從容應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