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西蒙·波娃 | 上頁 下頁
四六


  在彌補了由舍恩曼犯下的各種大錯,包括他對瑞典首相的攻擊,並且克服了各種內部的敵意後,在瑞典電視臺攝像機耀眼的燈光下,聽證會在人民大廈的禮堂開始了。法官們被提請考慮兩個問題:1.美國是否觸犯了國際法,實施了侵略行為?2、美國是否對純粹的民用目標進行了轟炸?如果是的話,達到了什麼程度?

  在瑞典新聞界和公眾越來越大的敵意中,法庭聽取了潘萬巴和其他北越人以及越共代表的證詞。5月10日午夜三點,法庭作出了美國在上述兩點上都有罪的裁決,並商定在秋天舉行的最後一次開庭時再相聚。是年11月,西蒙·波娃與薩特赴哥本哈根參加羅素法庭第二次會議,譴責美國於萬里之外侵略越南,搞種族滅絕 的罪行。

  3. 讀者認為就生活在《好形象》描寫的世界裡

  從1966年到1970年,西蒙·波娃始終堅持寫作。

  1966年11月,出版了小說《好形象》;

  1967年11月,出版了《被毀的女人》,並附有妹妹普佩特作的版畫插頁,這是姐妹倆首次在事業上的合作;

  1968年1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被毀的女人》;

  1969年1月,出版了《老年》。

  在小說《好形象》裡,西蒙·波娃通過一位已婚的年輕女性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這個女子和周圍的人們相處十分和諧,但又有充分的理由感到在自己的環境中過得不自在。她是一個10歲女孩的母親,她又有一個留戀過去的父親,這種雙重的歸順正是她那不歸順感的由來。因為她的父親,她對成功和金錢抱懷疑態度;而她10歲的女兒提出的問題又使她認真地反省自己,但她找不到答案,儘管她想衝破黑暗,但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

  與以前的幾部小說不同的是,以前的幾部小說中的人物的觀點都十分清晰,而在這本書中則是讓沉默者說話,在作者不出面的情況下,透過女主人公那蒙昧的黑暗空間,將這個窒息她的世界的醜惡面目予以淋漓盡致的暴露。

  書出版後,十分暢銷,12周內大約售出了12萬冊。許多批評家、讀者都說他們喜歡這本書,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認為小說寫的正是他們的故事,他們就生活在書中描寫的世界裡,他們也像書中女主人公洛朗絲一樣落在一個圈套之中,感到被囚禁著。還有人祝賀她在文體和技巧上有所創新。當然,也不乏各式各樣的批 評。

  關於洛朗絲的父親,那個利用自己的文化維護和確保道德方面的安逸而置真相於不顧的冒牌哲學家,人們有不少誤解。不少人以為作者西蒙·波娃欣賞他的生活方式,贊同他的思想,從而指責她留戀不再擁有的過去,這顯然不符合事實。洛朗絲一開始對父親盲目崇拜著,但通過一趟希臘之行,她漸漸發現了她父親並不像他自稱的那樣不受金錢和成功的影響,而且在放棄原則時也並不縮手縮腳。洛朗絲的幻滅不是以言辭而是以身體表現的:她患了極度厭食症。人們怎麼可以認為作者認同了那位老自私鬼的胡言亂語呢?

  《被毀的女人》的創作衝動則是來源於幾位40歲女人寄來的心腹之言。她們的丈夫都離開了她們另尋新歡,儘管具體的性格和環境各異,但她們的故事中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婦女甚至連自己出了什麼問題都不明白,她們認為自己丈夫的行為矛盾而反常,情敵則不值得丈夫去愛。她們的世界正在崩潰,她們最終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了。

  西蒙·波娃選擇了一位陷入感情危機的可愛女性作為女主人公,她叫莫尼克,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但又無法對丈夫的事業產生興趣。丈夫的知識修養遠勝於她,而且早就不再愛她。他深深迷戀著一位比莫尼克開朗、活潑,對他更體貼的高級女律師。漸漸地,他與莫尼克分道揚鑣了。故事本身並不具有特別的新奇之處。西蒙·波娃選擇的敘述方式卻使這部作品撲朔迷離。她讓莫尼克用記日記的方式表現她是如何躲避真相的,從日記這一頁到那一頁,她不停地掩飾、說謊、自欺欺人。她自己掘出了一口黑暗之井,然後深深地掉下去,以至於不再瞭解自己的真實形象。於是,這比《好形象》的寫作難度自然更大一些。

  在《被毀的女人》問世的同時,還發表了另外兩個短篇小說:《獨白》和《責任年齡》。這三篇作品有兩個主題:孤獨與失敗。這三部作品結集出版後,公眾購買的踴躍程度不亞於《好形象》。不少作家、學生和教師祝賀她再次有所創新。但總體而言,該書比過去的作品更不被理解,大多數批評家對她大加撻伐。

  在一次由法國電臺轉播的公開辯論會上,皮埃爾-亨利·西蒙挖苦她自從寫了《安詳的辭世》之後便不再寫嚴肅文學了。另外有人在電臺上攻擊說:「自從那次在雷恩路瞥見西蒙·波娃以後,我老懊惱自己寫了那篇文章,她弓背而行,又老又瘦,人該有憐老之心嘛。順便說一句,加利馬爾就因為這才繼續出版她的書的。」不久以後,還是他,與同伴會意地眨著眼,說著前後矛盾的挖苦話:「她的小說很暢銷呀——是啊,她就能寫暢銷書!」他們中許多人惋惜這本書不能與《一代名流》和《第二性》相比,然而,他們也許得了健忘症:正是這些人當初攻訐《一代名流》,也把《第二性》貶得不名一文。

  由於評論界的惡意中傷,一些讀者對這本書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有的說:「她熬到60歲才發現普通家庭婦女習以為常的東西。」還有一類正為婦女事業奮鬥的女子,為小說沒把婦女寫得富有戰鬥精神而失望。她妹妹曾在電視上接受記者關於她畫展的專訪。記者問她:

  「這本書可以說是你姐姐寫得最平庸的一本,你為啥要為它作插圖呢?」

  她激烈地為之進行了辯護,還補充說:「有兩種人喜歡這本書。一種人頭腦簡單,只是為莫尼克的悲劇所打動;另一種是知識分子,他們能理解書的全部內涵。那些不喜歡的人都是半吊子文化人,這些人沒有足夠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理解不了這本書。可他們偏偏又自命不凡,怎能沒有偏見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