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雪萊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范妮和哈麗艾特 他們決定取道勒阿弗爾回國,途經巴黎並在魯昂停留。之後又從勒阿弗爾坐了26個小時的船到達次茅斯港。在次茅斯他們分手,雪萊直接到達倫敦,瑪麗、克萊爾、小威廉和奶媽則前往巴恩,因為克萊爾不願帶著身孕回到倫敦。瑪麗悉心地陪伴著她的異母的妹妹,在她最孤苦無助的時候給予她關心和安慰。 在倫敦,雪萊見到了範妮。 范妮是葛德文寓所中唯一與葛德文夫婦毫無血緣關係又把他們稱作父母的孩子,也是三個女兒中唯一留在家裡的孩子。她雖然溫柔、賢淑、懂事卻既沒有情人也沒有丈夫。她一直以她特有的敏感和細膩的心愛著雪萊,並希望雪萊也鍾情於她,可雪萊燃著愛的眼神只鍾情於瑪麗一個人。範妮的希望破碎了。在空虛、經濟拮据的家庭裡,範妮得不到一點家庭的溫暖,葛德文說她應該出去謀份職業,葛德文太太也一向對她沒有好臉色。瑪麗他們尚在瑞士的時候,范妮曾給他們寫過信,信中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苦悶,說她十分羡慕兩個妹妹在異國自由輕快的生活,說她也喜歡拜倫的詩,希望有緣與他一見瑪麗很快回信安慰了她。 範妮很希望離開斯金納大街,有一份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她虔誠地等待他們頑固的姨媽決定她是否能去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工作。也許是因為她的出生,或是瑪麗和簡的出逃,或是其他什麼原因,她的希望又成了泡影。為此,範妮更為消極苦悶了。 當雪萊在倫敦見到範妮以後,她明顯地感覺到範妮懷著一種古怪的怨恨情緒,並且思想感覺十分不穩定。在此之後的範妮寄給瑪麗的信中,克萊爾頗有見地認為範妮神志混亂。 雪萊回到巴恩以後,他們的生活是寧靜而愉快的。 瑪麗忙於寫作《弗蘭肯斯坦》,雪萊正在創作《萊昂和茜絲娜》,後改名為《伊斯蘭的起義》,克萊爾則精神緊張地等待著孩子的出生。克萊爾對肚裡的孩子十分敏感,當範妮要來拜訪他們的時候,她堅決反對。 後來範妮又寄來一封信,信中流露出一種含糊不清的隱約的悲壯的感情。她提到母親以前未遂的自殺企圖,提到別人認為她的生存是「有罪的」,提到她成為家人的累贅。接著,範妮又從離巴恩很近的布裡斯托爾寄來一封信,信中說她想同他們告別卻沒有勇氣,她希望他們永遠忘掉她。「我動身到別處去了,但願此去永遠不再複返。」 雪萊立刻趕往布裡斯托爾,當晚便回來了。他找遍各處旅館、驛站都不見範妮的蹤影。次日清晨,雪萊又趕到布裡斯托爾,這一次他帶回的消息卻使瑪麗和克萊爾震驚萬分:範妮自殺了。 範妮在布裡斯托爾的一個小旅店下榻,便閉門不出。翌日,旅店侍者破門而入,便發現她已經死去多時了。桌上留下了一個鴉片酊空瓶和一封未寫完的信,信中表達了她生活的諸多無奈和苦悶,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他們永遠忘記她。 範妮生前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足輕重,她的死卻帶來了強大的震動。葛德文太太暗示說范妮是由於暗戀雪萊又無法表白而自殺的,雪萊也回憶起當初對範妮確實有一些激情的表示,於是自責不已。瑪麗也認識到她和雪萊的出逃是範妮悲劇的開始,她以前很少想什麼辦法來減輕姐姐的痛苦。克萊爾也明白是她侵佔了範妮在瑪麗生活中的位置,不然範妮也不會那麼孤苦無助的。 雪萊想出去散散心,就決定去拜訪年輕的詩人、評論家利·亨特。利·亨特在他的《觀察家》上曾給予雪萊某種肯定和讚揚。當時雪萊的《萊昂和茜絲娜》正在創作中,結識亨特以及他的朋友無疑對雪萊是大有裨益的。 一直以來,雪萊與拜倫保持著書信聯繫,雪萊幫助拜倫處理《恰爾德·哈羅爾德》(第三章)的出版事宜。此時拜倫勸雪萊去意大利生活被瑪麗拒絕了,她認為英國更適合雪萊的發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