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雪萊 | 上頁 下頁
一七


  §克萊爾和拜倫

  有克萊爾在家中使瑪麗深感不安,她清楚地知道克萊爾愛著雪萊,並且是從過去一直愛著。雖然她對雪萊給予她的愛深信不疑,但也不能無視克萊爾對雪萊的崇拜和愛慕。雪萊也漸漸發覺這種奧妙關係的不妙之處。

  不久克萊爾中了彩票,雖然數目不大但她宣佈要獨立生活。這使瑪麗十分輕鬆,但她仍要求克萊爾無處可去的時候回到他們身邊。雪萊倒是生出無限感慨,一直把克萊爾送上馬車。

  雪萊在肖普斯蓋特找到一處房子。瑪麗和雪萊在那裡過了幾個星期田園似的生活,平安,寧靜。克萊爾因為身無分文又孤獨寂寞,所以又回到他們身邊。

  1815年的整個夏天和秋天他們都生活得充實平和。

  瑪麗又有了孩子,她決心好好看護這個孩子,並利用這段寧靜的時光大量地讀書。雪萊則著手他的詩作《阿拉斯特》。霍格以及雪萊的另一個朋友托馬斯·皮科克是這個家庭的常客,他們經常晚飯後聊天,氣氛熱烈和親切。拜倫成為他們常常提起的人物。

  拜倫是當時詩壇上的驕子,他才華橫溢又出生顯貴,卻是個極具批判與反抗精神的青年。拜倫1788年出生,10歲時便繼承了爵位和諾丁昂的祖傳領地。1805年入劍橋大學。他讀書廣泛,對歷史、哲學和文學深感興趣。在他的代表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一、二章)問世以前,他遊歷了許多歐洲國家。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強烈地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他的詩作中的主人公被人們稱作「拜倫式的英雄」,他們蔑視「文明」社會,具有強烈的反叛熱情。情節主要是個人的復仇和反抗,背景多為南歐的大海或是原野。他們往往為個人自由,為愛情而鬥爭。他們傲世獨立,行蹤不定,又往往是悲劇的結尾。

  他的詩在當時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風行一時,影響廣大,曾鼓舞了許多人為爭得自由而鬥爭。拜倫本人生活和他的個性也極具吸引力,他曾在1812年出席上議院,憤怒抨擊政府的暴政,為了支持被迫害的紡織工人,在議會裡做獅子吼。他也曾到意大利和希臘,親身參加當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但他本人的私生活卻十分放浪,成為當時貴族圈中的醜聞。

  雪萊十分崇拜拜倫的詩才,他閱讀拜倫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時常常被詩歌的情緒所感染。他從詩歌鏗鏘的韻律和無法抗拒的生動的語言中認識到作者的天才,並因覺得自己有些望塵莫及,無法匹敵而有些灰心喪氣。《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以哈羅爾德為主人公,描寫他在歐洲的經歷。在第一章裡寫貴族青年哈羅爾德因為厭倦了那種千篇一律的生活,作為一個「憂愁的流浪者」前往歐洲大陸旅行。首先到達的是葡萄牙,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描寫與現實生活中受奴役的人們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第一章以西班牙見聞為中心,詩歌描述了西班牙人們抵禦外族侵略的英勇鬥爭和盛大的鬥牛場面。第二章寫哈羅爾德到了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作者描寫了英勇善戰的普通人民、殷勤好客的蘇裡歐人、各民族的生活風尚和民間歌舞。這首長詩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並使拜倫獲得了聲譽。

  克萊爾無疑是拜倫的崇拜者,她對姐姐瑪麗也無疑是心存妒忌的。她看到瑪麗獲得雪萊的愛情,而自己毫無可能擁有雪萊,便想為自己另找一位英雄以寄託這份無所適從的感情。於是在英國最受讚美同時也最受憎恨的喬治拜倫爵士成為她心目中的王子。當時的拜倫已有家室卻緋聞不斷,克萊爾生性喜歡冒險。她心裡盤算好如何征服拜倫的辦法就開始行動了。她在得到拜倫的地址後,給拜倫寫了第一封信,這封信沒有稱呼:

  這是一位與您素不相識的女子在冒昧地給您寫信。

  懇切地請求你原諒片刻的打擾,並撇開您的地位與身份,好好地聽我說明。也許您會感到不可思議,然而,我確實已把我的幸福置於您的手掌之中。

  如果這個女子懷著一顆劇烈跳動的心向您表白,她多年來一直一往情深地在愛著您,如果她向您保證安全並秘而不宣,如果她已作好準備委以無限的柔情和忠誠來報答您的好意,那麼您會辜負她嗎?您會保持墳墓般的沉默嗎?

  第一封信杳無回音。

  克萊爾要求與拜倫會見,仍未成功。

  第三次,克萊爾希望拜倫指導她的創作,仍未果。

  最後,克萊爾決定冒險獻身。

  拜倫被征服了。他們在離倫敦較遠的一家旅館裡見面了。

  當克萊爾回到雪萊夫婦身邊時,她極力忍住不把她和拜倫之間的事告訴他們。

  拜倫一向在私生活方面比較放浪,他並不像克萊爾那樣看中他們之間的關係。隨著拜倫的心境和創作低潮的到來,他和克萊爾的關係也冷淡下來,克萊爾則極力地維持著。然而拜倫已決定離開英國,去意大利或是瑞士生活。他離開英國也是有幾分迫不得已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