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一二


  彼得洛維奇的一個朋友是包打聽,他終於弄清了尼麗正是公爵的女兒,就是他引誘了她母親,搶走了她外公的財產。尼麗的母親還是公爵的正式妻子,但苦於找不到證據。這時,公爵又找到一個15歲的姑娘準備結婚,她是將軍的女兒,非常富有。阿略沙和卡佳結了婚,尼麗在伊赫曼涅夫家因病去世。娜泰莎和父母一起離開了彼得堡。

  華爾戈夫斯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第一個資產階級化的人,事業家、冒險家、野心家無恥之徒的詳盡完備的形象。這種人喪失了任何一點良心和人格,是一種獸性的利己主義。他認為「一切都是為我,世界是為我而創造的」,「只有有利可圖的時候我才認為自己負有責任愛自己——這是我所承認的一條規則」,「生活是一種商業勾當我沒有、也不想有理想」,「我喜愛權勢、官銜、漂亮的住宅,打牌押大的賭注。可是,主要的一點,主要的一點是——女人我從來沒有為什麼事情受過良心責備。我一切都同意,只要對我有好處。」

  反映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裡的社會抗議,正是針對華爾戈夫斯基之流的統治者,針對他們萬能的權力,橫暴的枷鎖而發的,然而如同傑符什金想保護瓦蓮卡的名譽一樣:抗議的人被可恥地逐出門外。於是,他們只能用倔強的容忍和高傲的蔑視來對待侮辱和損害。以被損害者彼此之愛來溶解苦難。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他宣揚一種基督徒式的忍從和受難精神,這不能不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

  另外,用個人心理學主題來代替社會主題也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阿略沙的行為在小說裡被解釋為可愛、幼稚的表現。阿略沙甚至還會引起讀者的憐憫,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而娜泰莎也為他辯護。杜勃羅留波夫把阿略沙稱為臭瓢蟲,而說故事的人——即彼得羅維奇卻把他讚美做天上的安琪兒,從說故事的人的觀點看來,讀者應該深深地同情阿略沙徘徊于兩個少女之間,同情不幸的他這樣痛心地懺悔,同情他的真誠、天真和毫無保障。這才奇怪呢,這裡沒有上流社會仗勢欺人的惡霸,卻只有自己也被欺淩,因為內心分裂而痛苦的人。而卡佳也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嬌媚純潔,聰明慷慨。阿略沙覺得他跟卡佳在一起會幸福,跟娜泰莎在一起不會幸福,因此,瞭解兒子性格的公爵倒好像是為了兒子的幸福才盡力撮合阿略沙和卡佳的,倒好像不是為了百萬錢財,這才更奇怪呢,而公爵居然為此說出一番公正合理的話來。

  相反,娜泰莎也很難讓讀者同情她,她拋棄瀕於絕境的雙親,投到仇人那一邊去,等於授人以柄,因為當初公爵正是藉口這個才弄得他們家破人亡的,可她欣賞的阿略沙不過是個渺小的人,這種愛情有什麼價值可言就很難說了,而且她還宣稱她要做他的女奴隸,看到他去找妓女她既痛苦又愉快,這怎麼讓人同情她呢。

  《窮人》是善良的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就成了馴良的人,人道主義被基督的感傷主義代替了,以後作品中排山倒海地發展起來的「地獄般」的主題在這部小說裡已露了端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