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屠格涅夫 | 上頁 下頁 |
五 |
|
§第三章 出國求學 本來就有進入偉大小說家行列的天賦的屠格涅夫卻長時間地嚮往著從事科學活動,他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俄國的進步人士都悉心研究黑格爾、費希特、謝林以及費爾巴哈的著作,熱衷哲學是30年代俄國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年輕的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學獲得副博士學銜後,決心到柏林去繼續求學,研究哲學。 屠格涅夫是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最喜愛的兒子,她對他的愛自私而任性,然而卻是始終如一的。兒子越長越大,她對他的眷戀也越厲害,要是長久接不到兒子的信,就會覺得莫名的恐懼。因此屠格涅夫的出國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可是兒子偏要掙脫開這個地主俄國,哪怕是暫時的。過了三年之後,屠格涅夫才公開說出他所以要出國的主要動機是因為仇視俄羅斯地主專制制度,而當時他是不能這樣說的,因為母親是個堅定不移的農奴主。 最後,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不得不讓步,派家僕中當醫士的波爾菲利·庫德裡亞舍夫陪同屠格涅夫去柏林。1838年5月,屠格涅夫乘「尼古拉一世」號輪船去德國的呂貝克。這次航行使他永生難忘。 輪船載有近300名旅客和28輛馬車(許多人打算到了呂貝克以後乘自己的馬車繼續趕路)。突然,船上著起了大火,火借風勢,底艙裡的煤燒著了,馬車著了,凡是能燃燒的東西都著火了。人們驚惶失措地擁到甲板上,奔向舢板,驚慌中舢板被沉入水中。屠格涅夫不會游泳,他嚇得魂不附體,抓住一個水手的胳膊,答應對方,如果救了他的命,他那有錢的母親可以付1萬盧布作報酬。後來,作家本人每當憶起自己在那條起火的船上狼狽不堪的孩子相,就會啞然失笑。在逝世前不久,身患重病的屠格涅夫雖然已無力寫作,仍口述了一篇特寫《海上大火》,詳細地敘述了事件發生的經過。 1838年9月底,屠格涅夫在柏林住下了,開始去聽大學的課程。聽課之余,他常去看戲、聽音樂、到幾個熟悉的同胞那裡去。 當時的柏林連一點都市生活的影子也沒有,而柏林的大學和科學使這個城市具有一個歐洲運動中心的性質。柏林大學對苦幹和實幹的要求,比在俄國要高得多。屠格涅夫,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在俄國是一個挺不錯的「副博士」,可是在柏林聽完大學者講授的古代文學史和古希臘羅馬藝術史課程後,還得在家中重新啃拉丁語法和希臘語法。柏林大學的教授中有在科學界享有盛名的裡特爾、蘭克、薩維尼、韋德爾、漢斯等。 屠格涅夫在韋德爾教授的指導下特別勤勉地研究黑格爾的著作。韋德爾教授心地非常純潔,甚至有點天真,在他的課程裡提出了人的倫理道德和尊嚴問題。 學生們都很愛戴他,在他窗前舉行祝歌晚會。屠格涅夫、巴枯寧、格拉諾夫斯基都喜歡他,斯坦凱維奇是他的摯友,別林斯基甚至通過通信就喜歡他了。屠格涅夫稱讚他是「一個神奇而又聖潔的人」。 屠格涅夫在柏林遇見了彼得堡大學的好友格拉諾夫斯基,經他介紹,認識並接近了斯坦凱維奇。斯坦凱維奇對三四十年代思想活躍的俄國年輕一代有著巨大的意義。後來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中把斯坦凱維奇稱作30年代「使莫斯科年輕一代熱衷於黑格爾學說的第一宣傳者」。屠格涅夫沒有能在莫斯科加入斯坦凱維奇小組,他那時還太年輕。到他住在柏林時,這種年齡差別已經不大明顯了。因此,就在柏林,他進入了斯坦凱維奇的朋友的行列。 屠格涅夫並沒有一下子就博得斯坦凱維奇的好感。 他開頭顯然對屠格涅夫並不賞識,只是同格拉諾夫斯基交往得相當頻繁。屠格涅夫後來思索過斯坦凱維奇和格拉諾夫斯基起初與他疏遠的原因。他勇於自我剖析,認為自己那時還配不上和這樣純真、坦率和完美無瑕的人交好和接近。屠格涅夫早就具有這種自我剖析的習慣,難怪他在17歲時讀完了盧梭的《懺悔錄》以後,就希望自己也能寫出一部懺悔錄。 當時柏林有一個退役軍官叫弗羅洛夫,同斯坦凱維奇小組很接近。斯坦凱維奇、格拉諾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常常在弗羅洛夫家聚會。一些演員、文學家、旅行家、學者也經常參加這家舉行的沙龍。顯然,屠格涅夫由於年輕還不能無拘束地顯露出能言善辯的本領。 「我到那裡去,」他說,「張著嘴巴默不作聲,一味聽著人家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