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二一


  《隨想集》中的散文詩,屬￿詩人的最初嘗試。

  他後來說,「他想說的東西」,「其他形式不能表達」

  時,就寫成了散文詩。但他對最初的嘗試之作,還是感到沒有把握。他曾請求詩人奧婆甯·特德拉娜達也來嘗試寫散文詩,看了奧婆寧·特德拉娜達的散文詩後,他感到不夠理想,「語言太繁複,顯得不夠簡潔、凝練」。所以他在1932年再次進行創作實踐,寫了《再次集》。

  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堅定執著,永不滿足。繼《再次集》之後,詩人在30年代又創作、出版了三部與《再次集》風格相類似的散文詩集,即《最後的星期集》、《葉盤集》和《黑牛集》。他非常重視散文詩這種新的詩體,把它們比喻為詩歌「庭園裡的鮮花」。

  泰戈爾的英文散文詩,主要是詩人自己翻譯、創作或生前自己認定的八部詩集。這些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時間有一個大體範圍:印度1908年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失敗以後,1919年開始的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以前。這一時期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低潮時期,卻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他的這八部英文詩集,都是從不同的孟加拉文格律詩中譯出的,在翻譯過程中,他有時把幾首詩合成一首,有時又對原作作了一定程度的增刪,從而使之在譯成英文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表現了詩人特定的思想和感情,也體現了詩人新的藝術創造。

  1912年春夏之間,泰戈爾從自己的孟加拉文詩作中選譯而成《吉檀迦利》,並在當年於倫敦出版,這是泰戈爾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詩集。緊接著,泰戈爾在1913年譯成了《園丁集》,並在倫敦出版。

  再後來,泰戈爾又翻譯出版了《新月集》,該詩集引起了各國人民的廣泛興趣,成了世界兒童文學的珍寶。

  1916年10月,詩人的又一部散文詩集《采思集》在倫敦出版,共收入86首詩,主要譯自《妙曲集》、《歌之花環》和《兒童集》等。它可以說是《吉檀迦利》的續篇。唱的仍然是「生命之歌」,進一步探討了生命本質。詩中充滿了樂觀的情緒和生意盎然的氣息。如果說在《吉檀迦利》中詩人對前途的探索和思考有猶豫的話,那末在這部詩集中,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則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並表示要拿起號角、披上甲胄進行戰鬥:

  我不再沉睡——我將步行穿越陣雨般密集的利箭。

  為創作衝動激勵的詩人不懈地耕耘著。1916年,他在紐約出版了《飛鳥集》,共收入325首詩,其中有譯自孟加拉文的,也有一些是他直接用英文寫就的。

  1918年,泰戈爾在倫敦出版了《愛者之貽》和《渡口》(《歧路》),前者收入60首詩,後者收入78首詩。它們主要譯自《瞬息集》、《兒童集》和《渡口集》。這兩個詩集,表現了愛情和人生,探索了生命的有限和無限。它們帶給情人的禮物,不是「一件抓得住的禮物」,而是一套生命的哲學。

  《遊思集》共收詩91首,譯自《心聲集》、《金帆船集》、《妙曲集》和《隨想集》等。1921年在倫敦出版。這部詩集標誌著泰戈爾由早期創作的英文散文詩向後期的孟加拉文散文詩的過渡。詩集中第21、22二首詩是直接從《隨想集》的散文詩原作譯出的。這就使這部詩集又有了新的藝術特色。

  泰戈爾的孟加拉文散文詩,不僅寫作時間不同,而且,思想心態也不一樣。隨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尤其是在1930年訪問蘇聯以後,詩人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提高,批判了自己的「愛一切人」的觀點,對勞動人民的歷史作用有了認識。因此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詩作品中的思想傾向與英文散文詩有明顯的不同。雖然他在詩中仍體現生命的哲學,但對生命本體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很少與「神」聯繫起來,他已不再熱衷於追求人與神的和諧合一,而是更多地關注著印度全民族的命運和世界風雲的變化。所以,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詩的思想傾向比較明確,也極少有宗教的神秘色彩。

  《隨想集》又譯《書簡集》、《精品集》,1922年出版。共有39篇作品,其中散文詩18首,餘下的都是一些寓言、童話和諷刺小品等。我們這裡所說的《隨想集》,實際上是指由17首散文詩組成的詩集。其主要內容是表現日常生活中的真理。

  《再次集》共收詩50首,出版於1932年。

  它比《隨想集》更注重詩的韻律,更具有明顯的節奏感,題材也更為廣泛。詩集中有一首是詩人的英文譯作,即艾略特的《朝聖者的旅程》,譯名為《朝覲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