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一二


  帕勒希先生反對印度教的正統觀念,但他從不抨擊印度教徒的信仰,從不傷害教徒們的宗教感情。他懷著寬厚、善良之心祈禱,實施梵社的教義。帕勒希先生在梵社有一個同事:叫哈蘭納各。他的態度迥然不同。哈蘭先生放任自己對於印度教徒的敵意,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向印度教徒傾倒污水的機會。

  他對婆羅門哲學濫加解釋,在印度人中間處處賣弄《奧義書》和另一些經文方面的知識。但他對英國人卻畢恭畢敬,一副奴才相。他試圖證明梵社的教義和基督教義具有極為相似處,一有機會就要獻殷勤,說肉麻話,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取悅英國人。哈蘭常到帕勒希家走動他很想娶蘇恰麗達做妻子。

  戈拉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他看到外國人常常嘲弄印度或印度的文化宗教和習俗,就毫不猶豫地成了印度教的擁護者。在鬥爭中,他表現出非凡的力量、勇氣、鎮定以及對印度教信條的虔誠。他的信念十分強烈而執著,有時索性拒絕聽取別人的見解,戈拉不喜歡梵社。他不喜歡人身攻擊那一套,也不會搞歪門邪道。但和那一場引導人們擺脫經受了漫長歲月考驗的古老信念的運動,他不願有任何交往。戈拉認定,只要抱定印度教的崇高原則,印度昔日的榮譽和尊嚴必將失而復得。戈拉對印度教的熱愛是與他對祖國的熱愛密不可分的。目睹骨肉同胞的苦難,他的心在流血。他的信念堅定,意志也十分堅毅。在個人生活上,他差不多是個禁欲主義者。除了自己的母親安南達摩依而外,女人對他來說幾乎是不存在的。各種誘惑對他都不能發揮作用。後來,他傾心于蘇恰麗達,但卻長期控制著自己的感情。直到故事的末尾,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被揭穿,從而使他那深沉的信念賴以立足的基礎土崩瓦解的時候,他性格上的真正高尚之處才能展現出來。新的戈拉,宛如鳳凰一般,在焚毀的舊事物的灰燼上獲得再生。可以說戈拉是泰戈爾小說中十分成功的崇高的藝術形象。

  這部小說的開頭值得注意。帕勒希老先生在賓洛耶家附近遇上了一次小的交通事故。賓洛耶將他們父女接到家中,請來了醫生,待帕勒希先生驚魂稍定,他又叫了一輛車送他們回家。帕勒希先生邀請他到家中作客。賓洛耶答應了,他逐漸對這個婆羅門家族的溫暖可愛、殷勤有禮和自由傾向產生了好感。這次偶然的遭遇使一對宗教觀念不同的陌生人成為朋友。戈拉卻感到惱怒,他不希望自己最親愛的朋友受到異教思想的影響,更不欣賞賓洛耶對帕勒希的小女兒洛麗塔公開表示傾慕。他在賓洛耶的住處遇到了蘇恰麗達,文雅嫵媚的蘇恰麗達使他驚奇,但他依然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她。戈拉的生活觀念是比較保守的。他不喜歡「解放了的」姑娘,他全盤接受了「女子的地位是在家中」這一正統觀念。他說:「男女之別,就和白晝夜晚的區別一樣,各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以自然法則為基礎的社會裡,女人就得和夜晚一樣讓人看不見,淑靜文雅地在後臺完成自己的使命。」這一傳統的性別觀念出自他的口中,更使人感到近於刻板。

  蘇恰麗達一開始對他的教條主義感到不解。可是,她越是不贊同戈拉的觀點,對他那出眾的人品就越發傾倒。她為他那深沉宏亮的聲音所迷住。她反對他的見解,但不久發現,他的見解似乎別有一番道理,而他為這些見解所作的辯護也完全不同於保守的印度教教徒通常掛在嘴邊的那些陳詞濫調。他也許是盲目崇拜,但言辭中絲毫沒有詭辯的意味。他的論點,即使這些論點是在為蘇恰麗達無法同意的信念辯護,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包含著一定的深度,包含著獨到的見解。

  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中和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蘇恰麗達,總是習慣於把正統的印度教與盲目接受經文,無條件地服從宗教的形式上的誡令等同起來。眼下,她看到了一個正教的鬥士,一個將偶像崇拜、因果報應說,以至種姓制度一古腦兒接受下來的戰士,他的道德和知識水準明顯高於許多狂熱的婆羅門教徒。她為戈拉的高尚人格所折服。她被戈拉的愛國主義打動了。她瞭解戈拉越深,聽到他為受壓迫的窮人作出犧牲的事蹟越多,對他的傾慕之心也越強烈。最後,她把戈拉奉為自己的宗教導師。

  而戈拉對蘇恰麗達的眷戀也在難以抑制地發展。

  他平生第一次體驗到女性美的魅力。並且有些魂不守舍。他在宗教信念上卻沒有絲毫的動搖和退讓。當然,變化還是有的。他在解釋這些信念時,在跟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打交道時變得豁達老成起來。同時,賓洛耶與帕勒希一家的關係也更加親近,他放棄了先前篤信的一些印度教教義。賓洛耶與莎希的婚約已解除,他決定與洛麗塔結婚,甚至答應為尊重婆羅門的感情而在婚禮期間暫停膜拜偶像。宗教似乎在人情面前有所退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