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
九 |
|
夜深人靜,拉古帕迪面對女神而立。賈亞希瑪這時入內,拉古帕迪問他是否履行了將王室的血獻于迦利女神像前的諾言。與國王有親緣關係的賈亞希瑪自刎而死,從而實踐了諾言。乞丐女阿帕娜沖進神廟,高聲詛咒女神。賈亞希瑪之死使拉古帕迪的信念破滅了,他抄起迦利女神的神像,用力扔掉了。這是劇中最有力的一個象徵性的動作,它出現於劇終絕非偶然。 在這齣戲結尾的時候,我們聽見了乞丐女阿帕娜柔和的聲音,她領著祭司走出了神廟。 矛盾衝突在這部戲劇中表現得異常激烈,甚至出現了暴力兇殺和弑君。它給觀眾或讀者的印象是嚴酷的,但劇作者的高明在於實際上劇中的角色沒有一個被處理成反派人物。唯一的例外也許要算龔娜瓦蒂王后。但就連這位代表邪惡、貪婪和背叛的王后在全劇結束時也被塗上了一層比較柔和的光彩。並且通覽全劇她還算不上是關鍵的主要人物。拉古帕迪最終擺脫了他一度那樣虔誠篤信的傳統,由此看出,他與國王作對並沒有出自一己私利的小算盤,他的誠心無可懷疑。生活中比較高尚和光明的一面是由兩個特殊的人物來表現的,這就是國王戈溫達和乞丐女阿帕娜,他們二人各自處在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端。 深入一層來看,在《犧牲》一劇中,國王與王后之間的衝突為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威之間更廣泛的衝突所掩蓋。但比這二者更深刻也更有意義的鬥爭,是基於同情之上的人性普遍法則與受到刻板僵硬的傳統制約的儀式主義禮法之間的較量,這也是一種宗教勢力與教外各方一直長期持續不斷的對抗和複雜紛紜的矛盾糾葛。賈亞希瑪離正確的抉擇只差一步,然而,他頭腦中對於傳統的愚忠這一觀念根深蒂固,他一意孤行,雖受到良心責備,也仍然無法打破頭腦中傳統的愚頑。他在驚心動魄的鬥爭中失敗了,但他的血沒有白流。他的這一失敗決定性地導致了衝突的順理成章解決,並終於使觀眾的懸念落地。詩人將《犧牲》奉獻給「那些當戰爭女神索取人類犧牲時能勇敢地堅持和平的英雄們」。這就清楚地表明瞭「犧牲」這個有分量的問題正是這個劇本的主題。其中蘊藉著劇作家富有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的對於人性、宗教和政治的思考。 §第三章 飛越巔峰 第一節 創造印度「現代小說」和「觀念小說」的第一人 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印度人民十分擅長歷史神話和社會自然融為一體的敘述。這種虛構的天賦,早在古代的巴厘語和梵文古典文學傳統中,就已反映出來。講故事和聽故事是印度大眾喜愛的消遣形式。 「要論講述一些想像出來的事,印度人是舉世無雙的,」 一位古希臘旅行家曾這樣寫道。但古代印度的小說與現代的小說是迥然不同的。與我們固有印象也不同,現代印度小說的復興幾乎完全是受西方影響的結果。 泰戈爾當然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而且在印度,最早寫出符合「現代」意義的長短篇小說的作家當推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這位巨匠最早開闢了一個新的文化領域,他對印度小說的貢獻是如此獨特而巨大,乃至迄今為止仍無與倫比。他的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於1883年問世,而最後一部發表在1934年,前後跨越了足有半個多世紀。同他的詩歌一樣,他的小說表現了豐富多樣的主題、場面、基調和技巧,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史上,能與之媲美的都屈指可數。他筆下的場面和人物大都取材於孟加拉生活,然而在本質上,他對印度的感情在他的小說中是鮮明而深厚的,如同他在詩作、歌曲中奔瀉的毋庸置疑的愛國情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