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
三二 |
|
《紅夾竹桃》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雅克夏城,在那裡,國王在一道有孔眼的屏風後面統治著全城。人民在金礦中做苦工,而國王佔有了金子,並且還借助警察和宗教奴役著公眾。國民們就在這樣的強權轄治之下一年又一年延續著貧窮悲慘的生活。 這時,一位名叫南狄妮的美麗姑娘來到了雅克夏城,她就像一道「震人心弦的光」使城裡的一切事情都突然有了改變。沒有人知道她是誰,也沒有人曉得她從哪裡來。她「不但有美,也有令人恐懼的魅力」。她的魅力使人人為之傾倒。南迪妮幾乎吸引了雅克夏城的所有人,無論是埋頭於書堆中的教授,還是開採金礦的工人,抑或人性盡失的副總督,都對她著迷。南迪妮不明白為什麼學者不關心人民生活的痛苦,於是她向一個敢於抨擊君王的青年藍震請教,兩人的友誼後來發展成愛情。因為她的雙臂和頸上都有用紅夾竹桃結成的花環,藍震就管她叫「紅夾竹桃」。 為了斥責國王,並使他改變統治方式,南迪妮覲見了國王。屏風後的國王也被南迪妮迷住了。南迪妮講出了與藍震的愛情,憤怒的國王想中止會見。正在這時,工人們來到王宮門口,以詩歌形式傾訴了他們悲慘的生活。這場運動的領導人,正直勇敢的藍震在與國王格鬥後重傷而犧牲。 藍震的死使國王意識到自己殺害了青春,因而內心發生了劇變,他折斷聖旗杆,扯碎旗幟,不顧衛隊的倒戈,請求南迪妮讓他去死。 《紅夾竹桃》這部劇作的內容比較繁雜,思想也比較令人費解。這與詩人創作中採用的現實主義及寓言式手法相關,而且劇中許多辯論和神秘主義相融合,使之具有象徵意義的內涵。有的評論家認為南迪妮所代表的是生活中的自由精神,而作者本人則對該劇的意義做過如下的闡釋:南迪妮代表生命的感觸,她是生命歡樂的化身,而藍震則象徵著工作歡樂,兩者的結合將愛的精神具體化了。結合中的愛,愛中的結合,這種和諧使不和諧的貪婪在它面前,如同被符咒鎮住一樣而崩塌了。 1924年4月,泰戈爾接受了當時中國大學演講協會會長梁啟超先生的邀請,前往中國訪問。中印兩國一直是友好的鄰邦,1000年以前佛教就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而且兩國都有著古老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古國,東方文明的發祥地。泰戈爾此行,意在恢復長久以來中斷的中印兩國古老文化傳統的交流。他的願望實現了。離開中國後,泰戈爾從日本取道回到印度。在日本逗留的六個星期中,泰戈爾做了幾次演講。7月,他返回了祖國。 兩個月以後,他再次啟程,踏上了前往南美洲的旅程。他應秘魯共和國的邀請,前去參加秘魯獨立100周年紀念大會。初秋時節,泰戈爾開始了他橫渡大西洋的行程。海上旅行時他創作了不少詩歌和散文,作品無一不表露出他那顆依然年輕的詩心。當船航行到南美的阿根廷附近海面時,泰戈爾突然病倒,只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經過檢查之後,醫生建議他好好休養一段時間。舉目無親的泰戈爾,幸運地遇到了氣質美好、熱情聰敏的維卡多麗婭·奧坎鮑,並得到了她真誠、周到的照顧。 雖然因為健康的緣故,他不得不取消了對秘魯進行訪問的安排,但是住在風景幽雅宜人的普拉特河畔聖依絲德洛的一座別墅中,接受女主人盛情而又無微不至的關照,令他十分感動。在充滿陽光和溫馨的關懷中,詩人的創作靈感再次顯現。這段時間裡,他創作了許多明朗、柔美的抒情詩,第二年結集為《陰暗的旋律》出版。在印度的古典音樂中,所謂陰暗的旋律,是黃昏中演奏的一種優美曲調。泰戈爾以詩的形式這樣描述與維卡多麗婭一起度過的那些日子: 女人,你曾用美使我漂泊的日子甜柔, 也曾用純樸的恩慈接受我到你近邊, 就像那不相識的星星用微笑歡迎了我, 當我在涼臺上獨立凝望著南方夜晚的時候。 從上面傳來了一個聲音:「我們認得你, 因為你像我們的從無限的黑暗裡來的客人,光明的客人。」 在這個偉大的聲音中你還向我呼喚:「我認得你。」 即使我聽不懂你的語言,女人,我卻曾在音樂中悟出—— 「在這世上你永遠是我們的客人,詩人,愛的客人。」 16年以後,在泰戈爾臨近死神門前之時,他依然懷念這段難忘的生活經歷,並且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創作的一些詩歌中,追憶美好的往事和往昔的幸福。其中有一首即以女主人送給他的躺椅為題材,詩的第一節如下: 日光炎灼, 這個孤寂的中午。 我望著這張空椅, 在那上面找不到一絲慰安的痕跡。 在它的心中 塞滿了絕望的言詞 仿佛要在哀慟中說出。 空虛的聲音 充滿了慈憐 那最深的意義是把握不到的。 1924年的1月4日,泰戈爾懷著遺憾的心情告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熱情的女主人,經過意大利的熱那亞,從威尼斯返回了印度。 第二十二章 風格迥異的姊妹長篇 回到印度之後不久,羅賓·泰戈爾一直十分尊敬的五哥喬迪楞德拉納特與世長辭了。喬迪楞德拉納特是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人,他在羅賓開始走上文學道路以後,給羅賓以頗為中肯的建議和指點,是羅賓志同道合的親人。兄長的去世給了羅賓以沉重的打擊。他只是將悲痛的感情和顫抖的心靈掩在外表的沉默平和之中。迄今為止,羅賓早已多次與死亡會面,歷經多次生離死別的悽楚之後,他總是這樣說:通過死亡和悲痛,平靜寓居在永恆的心靈裡。 同一年,即1925年5月,聖雄甘地來到桑地尼克坦。當時,隨著1912到1922年不合作運動浪潮的消退,印度的民族解放鬥爭正值低潮時期。 於是,在1924年底召開的印度國大黨的年會上,聖雄甘地根據時局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綱領,並將其作為國大黨在當前的領導宗旨。這一宗旨包含著推廣手工紡紗和織布、禁止飲酒、吸食鴉片和提高低等種族人民地位等幾項內容。其中,採用手工進行紡紗織布這一項,甘地堅持認為它是贏得印度自治的重要而且有力的途徑。 在和平之鄉此行中,甘地希望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成為自己革命宗旨的支持者。甘地努力強調手搖紡車的重要性,而泰戈爾則認為,用原始紡車手工紡紗對印度自治沒有任何必要意義,不應當蔑視科學。甘地想說服泰戈爾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儘管見解不同,兩位偉大人物仍然彼此尊敬和熱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