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二四


  正是出於這對自由的希冀,使得阿馬爾夢想著飄泊在寬廣的空間裡。他的心嚮往寬闊的草原、蟋蟀鳴叫的小路,有著只歌唱卻不飛翔的鸚鵡的荒無人煙的鸚鵡島。阿馬爾對遙遠世界的熱愛,說明他希望瞭解未曾見到的廣闊世界,而這個支撐著阿馬爾的自由之夢,卻以一種恬靜安寧的心境表現出來。即使是說起他翹首以盼望收到的國王的信時,他仍如此描繪著自己的感受:

  「自從國王的郵局設在那裡以後,我就越來越喜歡在屋子裡呆著了。我一想到有一天我會接到一封信,心裡就覺得很快樂,一個人靜靜地呆著,也不在乎了。」

  泰戈爾曾這樣理解過阿馬爾這個形象:他認為阿馬爾代表那個靈魂接受了寬闊道路召喚的人,因此他渴望從習慣勢力和僵死觀念的圍牆中尋找自由。

  在《郵局》中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最終表現為寧靜和平的情感,而語言樸實無華又自然有致的韻味,更給全劇以動人的藝術美。還有一位評論家曾讚揚《郵局》的成就是連莎士比亞和迦梨陀娑都做不到的,因為它成功地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既不賣乖弄巧又不愚昧無知的兒童形象。

  與《郵局》同年寫成的第二個劇本是《頑固堡壘》,這是一部喜劇。

  它以辛辣的諷刺筆調嘲笑了那些自高自大、拒絕變革的頑固的保守主義者。

  劇中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名叫般查克的幼童。他聽從以正統派自居的大哥的安排,被關在一座奉行保守主義的學院(那「頑固堡壘」)裡,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所有的人都責備天生好奇、愛好唱歌而又喜歡快樂的小般查克。為此,小孩子常尋機逃跑到附近的農民、工人和低種姓的人們那兒去,與純樸、辛勞而又熱愛生活的人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

  後來,一位大師來了,他領著一批低種姓的賤民們踏平了這座頑固堡壘的高牆,小孩子般查克的願望最終實現了。

  如果說在20世紀初期,泰戈爾的戲劇創作是繁花盛開的景況,那麼,泰戈爾也始終沒有忘情於他的抒情詩寫作,就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一部極為美妙的詩集——《吉檀迦利》。

  新世紀開始的前10年中,詩人承受了來自家庭和外界的許多悲苦、死別與侮蔑、責難,在孤寂與鬱悶侵襲著他的時候,他的心靈對神與宗教的洞察更多也更投入;而且,他往往將宗教的各種感受融入到他的抒情詩那絕美的詩句之中。

  1909年到1910年的泰戈爾寫下了一大批有著濃厚神秘與宗教氣息的抒情詩,共有157首,於1910年以《吉檀迦利》為題名出版。後來,泰戈爾從這157首詩中又摘出51首,輯入他的英譯詩集《吉檀迦利》中,並且詩人也就是以這部蜚聲海內外的作品,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獲得了人類文學的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關於這部譯為英文的詩集,我們下一章再作探討。

  在孟加拉文原作中,《吉檀迦利》的第一首詩歌就表達了詩人的心聲。詩人不願用自己的業績讚美自己,而是盼望神主以神自身的心願來充實他的生活:

  當我走的時候,讓這個作我的話別吧,就是說我所有看過的是單純無比的。

  我曾嘗過在光明海上開花的蓮花的隱蜜,因此我受了祝福——讓這個作我的話別吧。

  在這形象萬千的遊戲室裡,我已經遊玩過,在這裡我已經瞥見了那無形象的他。

  我渾身上下都因著那無從接觸的他的摩撫而喜顫;假如死亡在這裡來臨,就讓它來好了——讓這個作我的話別吧。

  應當說,對神與人類的愛,使得詩人在痛苦和死亡來臨時也覺得是快樂的。這首詩所體現的思想也恰恰是《吉檀迦利》這部詩集的總體精神。由於詩人經過長期的思索,又將對神和對塵世天真無邪的感情,以動人心扉的言辭表達得優美而崇高,因此,這一切都使得詩集中的篇章具備了最平凡、最感人,也最永恆的藝術魅力。

  小說、戲劇和詩歌的豐收,並不能證明泰戈爾已然放棄了對民族解放的支持與關注,他仍然熱烈地期待著印度的人民能夠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一同致力於祖國真正的獨立和自由的事業。1911年,他依照這一精神譜寫了一首名為《印度命運的創造者》的歌,並將它獻給那一年聖雄甘地召開的國大黨第二十六次會議,號召印度各民族、各教派的人們早日覺醒,為祖國的統一而團結一致,共同戰鬥。

  你是一切人心的統治者,
  你印度命運的付與者。
  你的名字激起了
  旁遮普,辛德,古古拉特和馬拉塔,
  達羅毗荼,奧利薩和孟加拉人的心。
  它在文底耶和喜馬拉雅山中起著迴響,
  摻雜在朱木拿河和恒河的樂音中,
  被印度洋的波濤歌頌著。
  他們祈求你的祝福,歌唱你的讚頌,
  你印度命運的付與者。
  勝利,勝利,勝利是屬￿你的。

  在歌曲的末一節中,詩人以更深沉的感情吟詠道:

  夜漸漸明瞭,太陽從東方升起,
  群鳥歌唱,晨風帶來了新生的興奮。
  承受了你愛的金光的摩撫。
  印度蘇醒起來,低頭伏在你的腳前。
  你萬王之王,
  你印度命運的付與者。
  勝利,勝利,勝利是屬￿你的。

  這首歌曲是那麼激動人心,又是那麼堅強有力,所以它很快就傳唱開來,並且在印度獨立之後,這首歌就被定為印度神聖的國歌。

  1911年這年,泰戈爾已走入了他生命中的第五十個年頭。回顧過去那多姿多彩的創作生涯和豐富的人生經歷,展望未來的圖景,他撫今追昔,寫下了記載他童年到少年成長歷程的《回憶錄》。

  該書共有八個部分,但並非全按時間順序記述。泰戈爾自己曾這樣說,回憶錄更像是藝術家最原始的創作,因為隨著時光流逝,以往的圖景的線條已經模糊,而許多的顏色也由一種心靈的衝動所浸染。因此,作者刻在自我心扉上的畫面,雖與原初的生活有頗多的聯繫,但也絕非往日實際生活事件原封不動的再現。

  《回憶錄》充滿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懷,從中亦可以見出詩人的思想不斷成熟與發展的軌跡。文筆非常風趣,而且情真意切,捧讀時常令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並會引起我們會心的微笑。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十八章 諾貝爾文學獎

  當泰戈爾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生命旅程之際,他創作的大量的文學作品也開始使得孟加拉人逐漸地意識到:他是印度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於是,孟加拉文學界為彌補以往對這位詩人的忽視,於1911年的5月28日,在孟加拉文學委員會的贊助下,孟加拉知識界為泰戈爾的50壽辰舉行了熱烈而又隆重的慶祝會。

  這是一次空前的祝壽宴會。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一位印度的文學家獲得如此的殊榮和如此廣泛的讚譽。泰戈爾本人所堅持創辦的桑地尼克坦學校和該校高尚、人道的教育制度,也受到國內外人士的熱情贊許和高度評價。

  在此之前,泰戈爾決定去歐洲,將他在桑地尼克坦辦學的理想告訴那裡的人們,同時順便學習丹麥農業中的聯合耕耘技術。他還準備接受

  英國一些朋友們的邀請,想去英國會見羅森斯坦①等人,因為他們對他的文藝作品很感興趣。1912年3月,他做好了旅行的一切準備工作,卻因突然病倒,未能成行。

  〔①威廉·羅森斯坦爵士,英國畫家,1910年曾訪問印度,他是最早在歐洲宣傳泰戈爾的人,著有《人們和回憶》(1900—1922)等作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