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二三


  「——我用那一成不變和不加分析的想法塑造了一個印度,為了把我的信仰完整無缺地保存在那穩如磐石的堡壘裡,我一直在跟周圍的一切搏鬥!今天我所創造的這座堡壘,轉眼就像夢一般幻滅了,而我,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以後,卻忽然發現自己站在一片廣大的真實之中!印度的一切善惡,印度的一切悲歡,印度的一切智慧和愚昧,都毫釐不差地親切地呈現在我心裡。現在我真的有權利為她效勞了,因為真正的勞動園地已經展現在我的面前。……」

  思想上重獲新生的戈拉,終於克服了偏見,成長為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一心嚮往為民族革命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戈拉》這部小說也因為有力地證明了民族運動的出路,在當時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可以說,《戈拉》這部小說是第一次以文學的形式比較全面地評價了激進派的功與過,給了印度廣大人民,尤其是那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們以極大的啟發。因為當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千頭萬緒,面臨許多矛盾,派別也有三種之多。如何才可以更冷靜、更客觀因而也更正確地處理好傳統遺產,以及暴力與和平等問題,確實關係到當時那舉國上下都參與的民族運動的生死存亡。

  第十七章 印度國歌的創作者

  痛苦和孤寂的深淵往往最終能給人以深刻的穎悟。在死亡的陰影過後,活著的人們才更能體會生命本身的美好與可貴,因此格外地熱愛藍天、大地,以及那無比廣闊而又活躍的生活。

  內心的孤獨和痛苦,反而使泰戈爾這段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心愛的創作活動之中去,並在戲劇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1908年至1911年間,在他筆下先後誕生了一系列的戲劇佳作——《秋節》《贖罪》《暗室之王》《郵局》和《頑固堡壘》。

  1907年痛失愛子之後,泰戈爾在和平之鄉桑地尼克坦裡的那些孩子們身上似乎又找到了父子之間的快樂與深情。孩子們的童稚純真的歡愉感染著他那顆詩人的心,給他以歡樂和力量,使得他的心靈創傷漸漸地平復。1908年他為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寫作了劇本《秋節》。這部作品完全是對生活歡樂的頌歌,表達出生命的單純質樸與相聚的喜悅。

  而第二年問世的《贖罪》則擁有一番迥然不同的風采,其間充滿著利害衝突與矛盾鬥爭。《贖罪》是根據泰戈爾最早創作的長篇小說《年輕公主的市場》改編而成的。劇中新增的一個角色,很明顯是以聖雄甘地為創作原型的。最感人的是此劇的最後一幕,劇中人解釋象徵聖雄的那個人之所以退出鬥爭,絕非對鬥爭的背棄,而是因為運動的現實背離了他非暴力、不抵抗的初衷。我們也可以將這個劇本理解為劇作家對那些非難他退出運動洪流的人的回答。

  1911年,泰戈爾寫下了他所有戲劇中最富象徵意義,也最具哲理意味的一部——《暗室之王》。而且還應當說,這部劇作也反映了泰戈爾本人在生活中最強烈的一種人生體驗,即對那種神的追尋與合一的獨特感受。

  劇中的國王象徵著無限境界裡的神靈,而王后則代表嚮往無限之境的有限中的靈魂。至於王后對國王態度的轉變,則蘊含著人們對神靈由不理解到理解的精神歷程。

  國王生活在一間暗室裡,作為神他是無形的,於是別的人雖然可以和他交談,卻不能目睹到他的容顏。暗室之王的面容絕不能以凡俗社會中的美醜標準加以衡量,他是「超於一切的比較之外的」。他堅毅、熱情,像一個丈夫般地追求著王后所代表的人類靈魂。然而他又是冷酷的,他不肯走近人們,而是等待人們前來尋找他。

  當王后在無燈的臥室裡等待著與暗室之王相會時,作為一個凡間的女人,她熱烈地渴望著不僅在茫茫的黑暗中,而且在光明之中見到國王的真實面容。最後國王答應現身,他對王后說:「在月圓節期間來找我吧。」

  王后在期盼著自己的夙願得以實現的那一個偉大時刻。然而人類靈魂的淨化註定要經歷差錯與苦難,王后也正是在被這對未知無限世界的強烈嚮往折磨得坐立不安時,鑄成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她真假不辨,由於虛榮和高傲,她錯把那「像乳油一般地柔軟,與櫻花一般的嬌弱,如蝴蝶一般的美麗」的假王當做真王了,並把自己的花環交給了他,甚至毫不醒悟地離開了暗室,從而給國家引來了災難和戰爭。

  當王后最後醒悟時,她的經歷使她懂得,她不應被動地等待國王尋找自己,而應主動地去追尋國王,她不應是國王的王后,而應是他謙遜的奴婢。惟有如此,她才能達到與國王所代表的無限境界的相互合一。

  所以,她最後對國王說出了這樣的告白:

  「您的愛生活在我裡面——您在這愛裡反映了出來,您在我裡面看到您面容的反映:這個東西不是我的,它卻是您的,呵,主人!」

  《暗室之王》涉及到了有限靈魂與無限境界之間的關係,透過王后的經歷,泰戈爾所要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思想——作為人類,為了最終達到與神結合的無限境界,就必須做到謙卑與服從,必須去主動地追尋,而且應當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1911年,泰戈爾又一鼓作氣地創作了兩個劇本——《郵局》和《頑固堡壘》。雖然兩劇的中心人物都是兒童,但它們彼此之間卻有著很大的差異。

  《郵局》是泰戈爾所有戲劇中最受歡迎的作品,曾經被成功地譯介到許多歐洲國家,可以稱得上是他最優秀的劇本之一。

  小孩子阿馬爾是這部劇作的主角。他生了病,可無知的養109父卻聽信了村裡庸醫的話,認為外面的風、潮氣和秋天的太陽對這個病孩有害,於是便將他關在一間小屋裡。苦悶而又孤獨的阿馬爾,只得倚著小屋的小窗子望著那外面的天地,那裡擠奶人、更夫來來往往地忙碌著,孩子們快樂地嬉戲著,阿馬爾和更夫、擠奶人、老爺爺和賣花小女孩蘇塔交談著,在他們單調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了浪漫的詩意。他羡慕無拘無束的生活,並以他純真的歡樂感染著周圍的人們。

  然而有一天,更夫告訴他,從阿馬爾的窗即可望得見的那棟白色的新樓房是郵局,說不定郵局的人哪天會來看他,並交給他一封國王寫給他的信。從此以後,阿馬爾便不再幻想偷跑出家門去四處遊玩,而是日夜盼望著郵遞員帶著國王寫的信來找他。病體沉重的阿馬爾雖然無法走到窗前,但仍在病床上期待郵遞員的到來。

  一位善良的老人安慰阿馬爾,信大約已在路上了,小阿馬爾希望自己養好病,下床去迎接郵遞員,但是可憐的小男孩沒有等到這一天就進入了長眠之鄉。這時他的好朋友、賣花的小女孩蘇塔來看他,以為他是睡著了,於是便告訴醫生,等阿馬爾醒來之後把自己的一句悄悄話轉告給他,好心的女孩這樣說:「告訴他,蘇塔沒有忘記他。」

  對於《郵局》這部劇作的深層寓意,人們曾作出了多種推測,有人以為泰戈爾是借它傳達了人在精神上對自由的渴望。而且,幼年時泰戈爾那深受禁錮的體驗在阿馬爾身上也有著清晰的影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